环境治理面临千差万别的命题与挑战,如何因地制宜作出适合当地环境实际的路径选择,成为过去数年摆在各地污染攻坚的一道共同难题。
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6月10日,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技术、装备、服务展示交流对接会在东莞举行,聚焦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模式,为政府与企业在技术装备、营运服务等供需方面提供交流对接平台,为聚力打好打赢全省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广东省副省长张光军,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等出席开幕式,并参加巡馆活动。
对接会展示最新科技成果
“这是我们最新研制出来的黑科技,可以大量降低VOCs废气处理成本。”
本次对接会共吸引全省21个城市100多家单位报名参加,参会单位纷纷展示了各自在污染防治领域的最新技术、最新设备、最新探索,在东莞展区,东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人邓杰帆指着展台上的中温催化燃烧器推荐。据他介绍,现在包括东莞在内的广东很多城市都在大力推进VOCs污染整治,在这其中VOCs废气整治的成本高、效果差,成为阻碍企业加快绿色转型的掣肘。针对这一情况,东莞环科所经过潜心研发,颠覆传统工艺,在催化材料革新上做了文章,采用以蜂窝碳化硅为载体、负载锰、铜等活性组分的催化材料,通过微波或红外线加热使得催化材料升温至150-250摄氏度,VOCs废气在经过催化材料时被催化分解而得到净化,无须吸附浓缩,有效克服了传统工艺耗时长、用电量大的短板,将大幅度为企业节省成本。
与东莞环科所聚焦于VOCs废气的高效处理不同,深圳市翰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次带来刚刚拿专利设计的EC—MBR高效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利用电氧化、电絮凝去除污水中的难降解物质,是我们的创新点,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其他人做出来。”在场企业负责人龚政表示,他们所研制的这套设备对于处理高浓度污水的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可以定制,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帮助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降低30%到40%的污水处理成本。
在龚政看来,对接会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对接和交流平台,以他们参展的产品为例,因为刚刚做出来不久,希望这次对接会能够检验市场对这一创新技术的认可度,也借机向广大同行及潜在客户交流学习,以便回去后根据市场需求继续优化提升产品性能。
记者巡场发现,像龚政和邓杰帆这样带着最新研发成果前来的不在少数,东实集团等大型企业甚至选择在对接会上首次集中展示其在环保产业的最新布局及成果。
诚邀企业和机构参与东莞环境治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污染治理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服务的有力支撑。”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表示,近年来,东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举全市之力打响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推进水、大气、土壤和固废等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今年以来,全市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总体改善;空气质量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环境稳定可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污染防治总体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肖亚非表示,这次展示对接交流会为包括东莞在内各兄弟城市学习、探讨和引入先进治污技术、设备、服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必将对各地提升污染防治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科学治污、系统治污,东莞在去年启动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投入近800亿元开展环境治理。诚邀各领域专家及相关企业和机构共同参与到东莞环境治理中来,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蒋亚军谈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展:
东莞有信心打赢艰巨的攻坚战
2018年,东莞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常委和分管环保工作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并由3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东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详列46条重点工作举措及责任清单,围绕水、气、固废、土壤等污染治理全面攻坚。
如今一年已过,东莞打好打赢污染攻坚战的进展如何?10日,在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技术、装备、服务展示交流对接会现场,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蒋亚军当起了现场解说员,向来访嘉宾披露了当地在污染防治攻坚的最新进展。
两年多累计投入近400亿元治水
从2016年11月起,东莞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出台治水1+N政策,创新体制机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推进水污染治理。两年多来累计投入近400亿元加快治水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建截污次支管网3136公里,全市污水处理能力扩展到324.5万吨/日。
在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当前,茅洲河流域高峰期每日铺设管网长度超过4公里,相当于2018年高峰期一周的工作进展。接下来,在原有基础上,东莞2019年计划再投入超过20亿元开展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力争2019年9月底前完成全部工程措施。
石马河流域平均每日有近500个施工面,超过10000名施工及管理人员奋战在一线。在原有基础上,东莞计划再投入146亿元,全力推进3大工程,5项源头污染管控措施及1套流域一体化管控平台,力争2019年12月底前完成。
“2017年以来,全市7个国省考断面中,6个断面持续改善。今年来,81个市考断面中,有73个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好转。”蒋亚军表示,东莞这几年治水力度很大,投入也很多,但治水的成效还没完全呈现出来,距离广大老百姓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过我们的决心很足,信心也很足,相信只要我们继续齐心协力,前景会更光明”。
今年力争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19年1到5月,东莞全市空气质量指数为4.02,同比改善13.2%;达标天数比例92.1%,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同期空气质量提升水平在全省位居前列。
这得益于东莞去年以来持续推进的蓝天保卫战行动。据蒋亚军介绍,2018年,东莞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制定出台《东莞市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重点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调整等方面,健全完善1+N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体系,全面推动实施32项蓝天保卫战强化举措。
根据《2018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2018年,东莞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在25—190,达标天数为301天,达标天数比例为82.5%,同比持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与2017年相比均有下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蒋亚军表示,2019年,东莞将在总结2018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实施蓝天保卫战各项保障措施,强力推进煤改气、VOCs深度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工业锅炉淘汰等工作,将全力争取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率达88%,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与此同时,东莞正稳步实施净土防御战,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推进土壤治理,力争2020年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不低于90%。
东莞还全面加快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强制分类,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得到有效处置,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力争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新增生活垃圾100%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延伸阅读
技术赋能智慧环保
2025套(台)设备装上“环保天眼”
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技术、装备、服务展示交流对接会在东莞举行,让众多环保黑科技走进老百姓的视野。事实上,在东莞,随着环保工作的不断深入,众多高新技术成果也逐步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东莞着力建设智慧环保平台,为护航生态环境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利用智慧环保平台,东莞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污染源数据库,实现对重点污染源企业的线上实时日常监管。全市接入市在线监控平台企业共309家、2025套(台)设备。
东莞还在全市环保系统全面推广移动执法,环境执法人员在执法现场即可利用平板电脑查询到企业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监测报告、投诉举报、日常监察、业务办理进展等相关信息,实现环保业务、环保案件全流程无缝对接,显著提高环境执法效率及政务服务水平。
依托这些黑科技的助力,2018年,东莞全市累计检查企业三万多家次,发出行政命令3393宗,实施查封、扣押423宗,限产停产75宗,移送公安实施行政拘留8宗,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38宗,立案处罚4276宗,罚没金额2.7亿元。
无人机查污、无人船巡查、霾炮车除尘……东莞环保设备已经遍布全市各个角落和环保各个环节,在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同时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广阔的空间,新技术赋能环保升级,为美丽东莞建立一道道绿色屏障。
据东莞市相关职能部门透露,近年来东莞不断加快绿色制造步伐,积极鼓励全市企业开展绿色体系建设工作,将能源管理中心建设作为国家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建设的典型示范项目予以重点推进,推动全市制造业往绿色、节能、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围绕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云计算与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六大技术领域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东莞正在加快攻关突破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瓶颈,争取形成一批绿色产业重大科研成果并实现产业化,推动东莞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案例
社会经济效益回报远远大于环境治理投入
华阳湖试点的绿色账本
麻涌华阳湖核心区8000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香飘四季的著名香蕉产地,后来发展成以化工、电镀、洗水、漂染行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大量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业废水直接排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导致华阳湖水发黑发臭,是东莞“龙须沟”。
为改变传统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东莞以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环境综合治理为试点,投入3亿元,通过清理污染源,同时实施“截污、清淤、活源、治堤、修复”的环境综合整治,水质从劣5类恢复到3至4类,全镇空气优良率从2013年的52.3%提高到2018年的85.3%,呈现出鱼翔浅底、荷花飘香的美景。2019年4月,华阳湖段18.3公里绿道被列入广东省11个省级碧道试点之一。
作为此次对接会上重点展现的试点案例,华阳湖在试点前后的绿色账本,受到不少到场者的关注。
据介绍。随着环境品质的提升,麻涌镇先后吸引了京东、云南城投等20个总投资538亿元的优质项目落户。华阳湖水环境治理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深入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东莞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
全媒体记者 黄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