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9日,我省正式启动第三批省实验室建设,为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3家广东省实验室授牌。至此,我省已启动建设三批共10家省实验室。
以省实验室建设为代表,我省不断加大投入,加速创新载体布局,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在10月27日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我省“创新环境”得分连续第3年位居全国首位,创新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创业水平综合指标均领先全国。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指出,我省创新环境较好,得益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
以“三评”改革为突破集聚高端资源
刚刚过去的“双11”,不少电商推出各类优惠券吸引消费者。在广东,有一种特殊的“优惠券”——创新券。广东在全国首创科技服务电商模式,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超过2000件科技服务商品上架销售,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申领创新券,在支付环节直接抵扣。
创新券政策的改革,是我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缩影。近年来,通过全面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组建新的省科学院等一系列举措,我省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例如,在“放管服”方面,我省以“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为切入点,重组省级科技计划业务体系,紧密对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面向全国引进高端创新资源。
在高等教育领域,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成立短短几年已获得4个博士点。代理副校长赵予生告诉记者,2018年南科大在中国大学自然指数排行榜中排名第28位,化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南方科技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报到。
南科大的快速成长反映出我省在高教方面“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的成效。据统计,我省统筹整合资金130亿元支持建设重点高校,截至目前,广东高校共有73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比2017年增加20个,排全国第4位;14所高校入选四大国际权威排行榜,数量居全国第4位。
此外,我省还组建新的省科学院,优化机构设置。院长廖兵告诉记者,组建以来,广东省科学院新增全职院士3人、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获国家级奖励6项,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现代材料表面工程、无人机与空间智能等技术领域方向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政策法规体系覆盖创新全链条
12月1日,修订后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将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促进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自2012年实施以来,对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但是,条例至今已施行多年,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新情况,2019年初,我省启动条例修订工作。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修订属于一次系统性重大修订,在自主创新的立法目的、立法导向、基本概念、思路定位、工作重点等方面都作出大的调整,例如增加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内容。
除《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外,2017年3月,《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是自1996年国家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后,广东省首次新制定出台的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法规,从立法层面为解决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痼疾提供保障。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两部地方性法规总结了广东多年来自主创新的经验成果,凝练了广东创新政策的精华,确立了广东省区域创新体系框架,有助于创新型广东良好局面的加速形成。
广东还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
位于广州的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10月,4年来,研究院已引进23个项目和团队,还创建粤港澳创新中心,重点开展与港澳地区著名高校的联合研发。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打通体制机制很重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举例说,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港澳使用机制的建立,就大大助力了研究院与港澳开展合作。
王德保提到的这一创新举措,是我省今年初以省政府1号文形式正式印发实施的“科创12条”重要内容之一。“科创12条”从区域创新、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形成12条政策60多个政策点,在全国率先提出一系列具有超前性、突破性政策措施。特别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创12条”从人往来、钱过境、物流动等方面推出新政,受到高度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卫华认为,“科创12条”的推出有助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广东在全球配置优质创新资源的能力。
创新载体加速布局力促源头创新
位于东莞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我省于2017年12月启动建设的首批4家省实验室之一。两个月前,瞄准材料领域基础科学前沿问题,该实验室前沿方向开题答辩会顺利召开。
“除前沿科研外,我们还布局创新样板工厂、公共技术平台、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核心板块,以材料科学为核心,面向生命、能源、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不断提供创新思想和成果源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张广宇说。
位于东莞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包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内,截至目前,我省已启动建设三批共10家省实验室。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省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初步构建了“省市联动、地市主建、实体运作、充分自主”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
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我省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8月底,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省市、省企)联合基金签约启动会在广州召开,签约各方联合每年投入资金2.5亿元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此次签约启动了省市、省企联合资助基础研究的新模式,开创了广东企业捐资支持基础研究的先河。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初步构建了由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联合基金、省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面上与杰青项目四大板块组成的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资助体系。
在重大科研设施方面,我省着力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集群,已建成了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研设施,还有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等一批设施在建。
创新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我省构建良好创新环境打下坚实基础。马卫华建议,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水平研究平台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着力在基础、前沿、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产出重大科技成果。
●专家解读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卫华:
加强对颠覆性技术的前瞻性研究
“广东区域创新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得益于两点:有效的市场,企业始终为区域创新的主体;有为的政府,着力破除创新障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谈到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广东连续三年排名全国首位,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卫华说。
马卫华表示,企业创新活动活跃,离不开政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除瓶颈,引导和塑造良好创新环境,不断释放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不过,马卫华同时认为,虽然广东在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仍存短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原始性创新、突破性创新等高端前沿科技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愈发重要,而基础性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对区域未来高端前沿科技创新具有决定性影响。”
马卫华建议,广东在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要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不断提升高端前沿技术领域创新能力。为此,就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高水平研究平台系统性布局,加快推动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尤其是在资助体系中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加强对未来10年可能产业化的颠覆性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加强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大力支持科研手段的自主研发与创新。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通讯员 粤科宣
摄影 朱洪波 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