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如何打造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些,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12月19日,在广东白云学院建校30周年之际,“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建设研讨会”在该校北校区举行,邀请高等教育领域专家、领导,共同探讨新时期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发展的举措与经验、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使命与新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机制与新模式,旨在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湾区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应用型人才、智力与科技支撑建言献策,同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研讨会现场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有关领导,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天津技术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江西科技学院、西安欧亚学院、上海建桥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合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30多所高校的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时代命题:
如何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发展?
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卢晓中在论坛致辞。他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世界一流湾区建设离不开一流高等教育支撑,对于湾区的高等院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卢晓中致辞
他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新时期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明确“建强建优应用型高校也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这一新目标、新使命。当前,广东大力实施科教兴粤、人才强省战略,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初步构建起具有广东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体系。要进一步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亟需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创新技术、服务经济社会、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作用。
白云样本:
为湾区建设提供“最强大脑”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地——广东白云学院,前身是1989年谢可滔先生创办的广州白云应用技术学校,今年正值建校30年,学校迎来而立之年。校长黄大乾在开幕致辞中,也介绍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广东白云学院近年来所做的积极探索。
广东白云学院校长黄大乾致辞
学校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院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发起和理事单位、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学校《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荣获广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民办本科院校的首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范式变革实践与研究》获广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前,学校已建立起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16个二级学院,49个本科专业,在校生21000多人。教职工1325人,其中专任教师983人。有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3个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1个广东普通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省级决策咨询基地,1个省级民办教育研究基地,9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市场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国际化战略为引领,以信息化战略为支撑,积极培育应用学科,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学科优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专家论道:
如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破解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突破师资队伍发展瓶颈,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昨日现场参与的专家、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
“实际上,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动手问题。如何走出应用型大学的路子?我认为其中之一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入手,要改造原来的体系,重新确立课程体系结构,当中包括了理论和实践的课程结构,解决课内和课外的课程结构,解决应用与素养的课程结构。”
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作专题报告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
“要办高水平大学,肯定要走产教融合的路子。作为应用型大学的校长,每天都肯定会研究一个问题:我学校的某个学科和专业是不是不再被社会所需要?我希望现有的大学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所需。
当前,很多学校会认为,校企合作就代表已经搞成了产教融合,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要做到真正的产教融合,必须特别注重以下五个载体——第一,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第二,产教融合园区;第三,产教融合集团;第四,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第五,校企合资合作实体化机构。”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作主旨报告
全媒体记者廖银洁 杨懿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