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粤澳人士接力捐助云南大山里的纪念澳门回归希望小学

2019-12-19 13:53 来源:南方网 梁涵 董谦君 钱文攀

  “ABCDEFG……”稚嫩童声哼唱的字母歌从大山里的一间教室飘出,不时还传出掌声和欢笑声。这是小朋友们人生中第一堂英语课,讲台上是从广东和澳门来的“老师”。

  坐落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郭大寨乡的这所小学,名叫“纪念澳门回归希望小学”。

  1999年8月,为迎接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祖籍广东、出生在澳门、毕业于暨南大学的官世海,在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的协助下,和澳门公务专业人员协会(下称“澳门公专会”)的同伴一起,来到郭大寨彝族白族乡完全小学。他们为学校建教学楼,设奖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同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纪念澳门回归希望小学”。

  此后,官世海和捐助人每隔一两年便回学校看看,成为了师生们的“老朋友”。今年12月6日,这位“老朋友”又带来了新的“礼物”——一个即将落成的199.9平方米的新图书馆。

  20年间,越来越多来自澳门、广东等地的爱心人士加入这场“希望之行”。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以来,他们为这所学校捐资超过400万元,直接受资助学生超过2500人,其中考上大学的就有88人。

  一个20年前播种的希望,如今已遍地开花。

  一场延续20年的相聚

  “欢迎来自澳门和广东的叔叔阿姨们!”12月6日中午,守候在校门口的小仪仗队员在前引路,鲜花队的小姑娘们列队两旁,奋力地舞动着手中的花束。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孩子们笑靥如花的脸蛋上,满满是对远方客人真切的期待。

  这是在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前的又一次相聚。和以往相似,两天时间里,这支30多人的队伍,在这里做义教、捐赠、家访困难学生,还和师生们一起举办篝火晚会,共度美好而短暂的相聚时光。

  纪念澳门回归希望小学是当地的明星小学。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留着来自澳门的印记。各个班级的后墙上,澳门回归的主题板报美观而醒目;部分教室的门牌上,用繁体字书写着澳门捐赠人的名字;课间,校园广播响起,《七子之歌》缓缓入耳,同学们蹦出课室,随着旋律哼唱玩耍……

  在离学校约两公里的山下公路旁,有一处简易住房,今年五年级的杨彩蝶和她的爷爷奶奶就住在这里。这天,从广东珠海来的资助人蔡萍瑜来到杨彩蝶家中,这是她和杨彩蝶第二次见面。相比3年前,今年11岁的杨彩蝶又长高了。

  “将来想做什么?”蔡萍瑜笑问。

  “我看到电视上的女兵很威风,我想要像她们一样。”杨彩蝶说。

  “我们都支持你,你要多多锻炼身体,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你心中所想的样子。”蔡萍瑜鼓励她说。

  美好的缘分要从20年前说起,那是一段让许多郭大寨人都难忘的记忆。

  “在我7岁那年有个晚上,镇上来了一群叔叔阿姨,全镇锣鼓喧天齐欢迎,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过年。”曾受资助的学生张光豪,至今仍清晰记得初次见面的场景,“第二年,我们就有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千里之外澳门同胞的援助。”

  这一次,是新的相聚。

  因发展需要,学校拆除了澳门公专会20年前援建的460平方米旧教学楼,如今,在原址新建的1600平方米综合楼已接近完工。其中就包含了澳门公专会资助50万元新建的199.9平方米图书馆,以表达希望小学与澳门回归之间的情谊。

  故事讲了20年,还没讲完。

  一份“山与海”的情谊

  从澳门到郭大寨乡,从海边到山中,直线距离近2000公里,直到今天,路途仍旧要花近一天的时间。20年前,情况要糟糕更多。

  山体滑坡,道路难行,通讯不畅。在数次实地考察中,官世海一行曾遇过封山,也经历过车辆打滑等险象环生的道路事故。回想起1999年第一次看见的小学原貌,官世海坦言,比想象中更简陋。“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这里的决心。”

  当时,官世海的身份是澳门公专会理事长。“经过协会的讨论研究,我们都认为国家的强盛有赖于教育普及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倡议兴建一所纪念澳门回归希望小学。”

  怀着这个愿望,官世海一行在内地相关部门的引荐联系下,来到了云南的大山。“当地政府提供了两处候选地点,另一处距离昆明不到两小时。我们一致认为,要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去。”

  澳门朋友来了,学校开始变了。

  在该校任教20多年的老师罗贵平回忆,当时学校只有一栋2层的教学楼,每层3个教室,其他都是土墙、瓦顶搭建的土房。受条件限制,部分师生的住宿、办公、教学甚至都只能共用一栋楼。

  很快,一笔35万元的资助专款筹措起来。52万元的建校资金中,澳门公专会资助25万元,其余由当地政府配套补助。1999年10月,两幢共706平方米的砖混泥土结构教学楼奠基。与此同时,10万元的奖教奖学基金正式设立,本金存入银行,每年的利息用来奖给优秀学生。

  在这之外,官世海和朋友们还以个人名义,给每名贫困学生每年600元的资助。考上大学后,资助增加到1200元。

  “按照当年的物价,600元基本上可以覆盖一名学生一年的学习生活开销,在当时无疑是雪中送炭。”在校任教20余年的张荟如回忆。

  据统计,20年间澳门公专会资助该校的贫困学子累计超过2500人。考上大学的受助学生已达88名,其中已毕业43人。

  这场跨越“山与海”、历时20年的爱心长跑,至今仍在延续。

  一段希望的传承

  “我长大想做飞行员”“我想要当科学家”“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女兵”……在这所仅有11个班的山间小学,每个孩子心中都藏着一个愿望。

  今天的郭大寨乡,“走出去,看世界”已成为孩子和家长们的共识。但在20年前,情况并不是这样。

  “以前常常有学生辍学的情况,家里不重视读书,经常把孩子叫回家干活,今天把人找回来上课明天人又不见了。”张荟如很是苦恼,这样的状况在2000年后逐渐改变。

  李家燕就是被张荟如劝回教室的孩子。小学时,李家燕聪明好学,但因家庭负担过重,父母打算不再供她上学。张荟如苦口婆心劝说:“咱们农村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如今,27岁的李家燕如愿走出大山,成为家中的经济脊梁。

  “前头出去的是榜样,只要出去一个,就能带出一家人、几代人。”郭大寨乡教育办主任的段登学几乎是数着走出去的学生过来的。“全乡总人口2.1万,在全县位于倒数第二,但出的大学生是最多的。”

  纪念澳门回归希望小学校长王朝华也有同感。“近几年,我们学校的生源在市、县的中学里都非常抢手,在凤庆县30多个中心校里,纪念澳门回归希望小学的综合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进入前五名。”

  希望不曾中断,情谊也在传承。“最初的资助是从我的母亲开始,她退休之际,郑重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如今,我的女儿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助学这件事,在澳门作家赵阳家中三代传承。

  如今,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郭大寨乡的情况也好了起来,早前已普及义务教育,学生们的诉求从“要读书”变成了“读好书”。而这份20年前种下的希望,始终伴随着郭大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老朋友’带给我们的,早已不只是经济上的资助,而是一种想要‘走出去’的坚定信念。”王朝华说。

  “我相信,未来这里还会走出更多的优秀学生,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到澳门来、到广东来,看看更大的世界,见证祖国的繁荣。”站在即将完工的新教学楼前,官世海心头涌上一股暖流。

  南方日报记者 梁涵 董谦君 钱文攀

编辑:谢伟东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