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经济观察丨广东如何攻坚低空经济“安全题”?

2025-10-25 07:55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刘思敏

  金秋十月,广东低空经济迎来重大利好——《广东省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正式对外发布。《措施》包含16条支持举措,涵盖低空安全、研发、适航审定、基础设施、场景应用等多个方面。

  相较广东过往的低空经济产业政策,《措施》将低空安全的重要性提上新高度:开篇第一大点便提出“健全规制做好安全托底”。

  安全与发展如鸟之两翼,决定了低空经济能“飞”多远。经过2024年的“低空经济元年热”,低空旅游、无人机表演、空中物流、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日渐丰富,但如何做好低空安全管理,始终是制约低空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一大掣肘。

  既管得住,又放得开,广东如何攻坚低空经济“安全题”?

  低空安全不仅是“飞机别出事”

  过去两年,无人机“黑飞”致航班延误、物流无人机失控坠入居民区等低空安全事故备受关注,引发舆论热议:低空安全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用什么管?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赛宝低空通航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方植彬看来,这一连串追问正好反映了低空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难题。他介绍,低空飞行活动涉及操控人员、飞行器、飞行环境、管理系统四大风险源,风险源之间又会相互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小风险可能酿成大事故。

  “比如一架无人机进行空中表演,可能出现看不见飞行器、叫不应操控员、管不住违规飞等问题。由于低空飞行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一项小小的安全事故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方植彬说。

  在业界,低空安全的范畴早已超越“飞起来”本身。“讲起低空安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飞机别出事。”广州低空经济发展公司技术安全部总监朱江辉谈到,实际上,低空安全的内涵早已超越飞行安全的范畴,而是形成了覆盖物理安全、公共安全、数据安全、产业链安全的大安全体系。

  系统性难题呼唤体系化解法。2025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等多部委密集释放政策信号,强调“坚持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加快构建低空安全监管体系。

  “低空安全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去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安全指导体系、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能力体系之间相互关联,要以系统思维去构建和推动。”在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合作交流会暨低空安全研讨会(下称“低空安全研讨会”)上,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无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马骏强调。

  实现共治是核心主线

  马骏在调研中发现,分而治之的低空安全管理现状,制约着治理效能提升。“明确低空安全保障的责任划分、监管机制,在分责的基础上实现联合共治,这是低空安全管理的一条核心主线。”他说。

  广东是名副其实的低空大省,已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超700条,无人机物流配送年飞行近80万架次。繁忙空域既为广东低空经济注入活力,也为低空安全共治带来挑战。

  2024年以来,广东加快探索低空安全共治。其中,搭建数字化、协同化的省级低空管理枢纽,广东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6月,由广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广东低空经济公司”)建设的广东省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公测。

  这是全国首个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通、“军民地”协同的低空管理枢纽。通过该平台,军民航空管部门可实时掌握全省低空飞行态势,动态管理全省空域航线,大幅提升部门协同效率与飞行活动审批流转速度;公众用户能便捷提交低空飞行活动申请,办理设备认证,获取航空情报服务;运行管理人员可实时获取全省飞行器动态、气象及情报信息,实现低空飞行“看得见、叫得到、管得住”。

  本次新出台的《措施》提到,要提升空域协同运行管理与服务能力。在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通的基础上,广东数字化低空管理枢纽正将触角向更细处延伸。

  今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下称“电子五所”)、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广州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在增城区正式打造广州首个打通市、区两级数据的区域级低空系统,未来计划进一步实现国家、省级协同联动。

  除了打造低空安全管理枢纽,广东正通过航路安全测试、跨境标准制定、专业测试基地建设等关键举措,联动政企学研各界力量,共同构建全方位的低空安全生态。

  例如广东低空经济公司联合海珠区低空办、中通服建设在广州市海珠区开展全国首次低空航路安全能力测试,填补国内系统性低空航路全因素安全测试与评估的空白。

  50多个内地及港澳权威机构共同编制大湾区首批低空安全粤港澳标准,近日正式发布实施,为粤港澳三地在低空安全规则衔接提供支撑。

  广东低空经济公司与电子五所共建华南地区首个无人机系统性测试验证平台,进一步完善广东省低空装备测试认证服务体系。

  依靠体系面对长期挑战

  “低空安全不是一次性攻坚,而是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长期课题。”广东低空经济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林育钿表示,随着越来越多低空新场景出现,“人—机—环—管”(人员、飞行器和保障设施、飞行环境、管理系统)的关系会更复杂,高密度空域管控、跨区域协同等新挑战也会接踵而至。

  更纷繁复杂的低空安全治理工作,需要条理清晰的解法,“体系”二字仍是业界牢牢紧握的主线。“低空安全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理念层面的,它同时也是技术层面的;不仅仅是法规政策层面,它同时也是操作实施层面。”马骏说。

  在广东,低空安全体系已初具雏形。

  2025年,电子五所、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无人系统研究中心等多方成立联合团队,开展低空安全监管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低空安全研讨会上,赛宝低空安全体系正式亮相。

  记者从会上获悉,该安全体系包括顶层设计、安全评估、中试验证、设施部署、长效优化五大方面,其不仅是一项研究成果,更是一套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方植彬介绍,体系中的顶层设计部分,旨在解决低空安全的规范问题,助力地方政府构建起权责明确、流程清晰、技术适配的监管保障体系。“包括企业生产无人机要符合哪些安全标准、运营低空旅游项目应急方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等等具体的问题,让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时有参考、企业生产经营有规范可循。”

  “在安全评估、中试验证等领域,如果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有需求,我们会派出专门的团队和设备,帮助他们进行风险排查、中试验证和场景运营管理。”方植彬表示。

  目前,这套解决方案已在广东开展试点。例如,电子五所等多家单位在广州增城朱村测试基地部署了通导监气等基础设施,初步实现低空“看得见、叫得到、管得住”:飞行器轨迹能实时显示,与操控员通信稳定,发现违规飞行能及时告警。这些数据还能为地方提供设备选型、网络规划的参考,让安全管控真正建在一线。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静文 刘思敏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于艳彬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