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在不久前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氢能,这一“21世纪的理想能源”正快步走向我们的生产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在“节能增效 焕‘新’引领”2025年广东省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郭烈锦强调了新科技对氢能的引领作用:“我们今天的能源供给体系和工业用能体系都存在巨大进步潜力,亟需在新技术引领下,完成能源绿色可持续转型。”
郭烈锦院士深耕能源领域四十余年,见证了中国氢能“后发先至”的转变,也看到当前产业发展的困境。他表示,中国氢能在高效低成本和绿色转化制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优势,但产业体系建设仍存在问题和挑战。作为产业“早鸟”的广东,应积极发挥经济优势,培植相应产业体系,赋予全国产业发展新的可能。
溯游而上,开辟工业主战场
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迫在眉睫,向绿色清洁能源转型已成共识之际,氢能以其零污染、高热能、可存储等特性,成为各国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抓手。《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年)》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氢能发展战略。
然而在全世界的热切关注中,氢能的实际应用仍有广泛空间亟待探索和挖掘。
“从一次能源的角度来说,全球能源的80%以上还是化石能源。”郭烈锦说,“氢能是全球人类用能的发展方向,但目前起的作用还很小。”
郭烈锦进一步指出,当前国内外氢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氢燃料电池车等后端领域,而现阶段的发展应该更看重氢能在工业化用能体系里广泛替代。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任务,是把工业生产过程性禀赋的一次性能源转变成氢能这样的清洁、可存储能源载体。
从终端应用向前端生产伸展,中国正推动氢能作为一次能源在工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首次将氢能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并列。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到,要“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国的钢铁行业,氢冶金和富氢冶金的发展势头很猛,行业中用氢的意识到位,大型工业化示范的技术也在国际上走在前列。”郭烈锦介绍,“未来,我们在广东佛山也要落地大型工业化示范项目,通过一个5万千瓦机组和每小时产1万标方氢的多联产装置,让氢能代替燃煤发电。”
在佛山市南海区,采用郭烈锦院士团队研发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热电联产”技术的南海区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热电联产技改项目及配套氢产品项目正加速建设。该技术可助力制氢成本降低至15元每公斤,为佛山市实现35元每公斤的终端销售价格奠定基础。随着规模的扩大,项目的制氢成本有望下降到6—8元每公斤。
广东氢能产业发展起步早,已形成较成熟的氢能产业链条,但同样面临产业重心落在终端应用的问题。2023年,广东印发《广东省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发展意见》),提出积极探索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支持宝武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开展以氢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研发应用,探索氢能替代化石能源提供高品质热源。在佛山,“中国氢能产业之都”南海区在今年初发布的《南海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强支撑工作方案(2025—2030年)》中提出,在未来五年内建设不少于7个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的园区;在广州,《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制造业项目落地……广东氢能产业,正顺着产业链条溯流而上,触及经济发展绿色转型更核心的领域。
产业向新,建设能源新生态
在郭烈锦看来,随着氢能产业不断发展、扩张,低成本、足量的氢的供应,已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现状倒逼我们去发展规模化、低成本的绿氢制备产业。”郭烈锦说,“当前,广东的氢能终端应用已形成规模,供氢问题更为凸显。所以,我们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理念的局限,走向氢能产业的新天地。”
近年来,广东已意识到这一关键性问题,提前“向上游布局”。《发展意见》提出,要建设完备的氢气“制、储、输、用”体系,到2025年达成年供氢能力超10万吨、建成加氢站超200座,到2027年氢能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氢能在能源和储能等领域占比明显提升的发展目标,助力氢能向着常规能源迈进。
理念革新驱动着技术向新。郭烈锦表示,传统利用化石燃料或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再利用电解水制氢的方式,不仅成本高,能源转化效率也很低。郭烈锦在今年广东省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上详细介绍了光热电耦合、化石能源清洁发电等高效、低成本、大规模的绿色氢电联产技术,希望以新技术引领传统产业的绿色革命。他表示,节能增效是能源领域永恒的主题,唯有新技术创新才能引领我国的能源供给体系和工业体系用能向绿色可持续转型。
技术向新少不了人才纳新。2025年,广东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全力建设人才新高地。在能源领域,中山大学设立先进能源学院,为国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能源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支撑。作为先进能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郭烈锦告诉记者:“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要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吸引各类人才,要有人才‘为我所用’而不是‘为我所有’的理念。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沟通全球的窗口优势,发挥广东的经济优势,创造相应的产业场景,相信能够让人才在广东真正发挥作用,助力产业发展提高竞争力。”
策划:何静文 李美仪
记者:高雅雅
统筹:覃玲
拍摄:黄承霜
制作:李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