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计算机教室里,15岁的叶宝儿正调试着人生中第一个Python程序。屏幕上的黑底绿字对她而言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个等待理清的秩序迷宫。彼时的她尚未听过“人工智能”的浪潮,却已种下工程师的种子——将混沌编织为结构。
十余年后,这位从珠江畔走出的工程师,即将踏入OpenAI核心的“知识创新团队”。她的使命不是训练更庞大的模型,而是为AI锻造一套全新的“思维引擎”:让机器真正理解、记忆并复用知识。
从“修路者”到“造血系统”
在硅谷金融科技公司Robinhood的经历,塑造了叶宝儿独特的技术视角。当同行追逐更酷炫的生成效果时,她埋头构建支撑AI落地的“高速公路”——一套标准化智能体平台。这个将开发周期从三周压缩到几小时的系统,解决了AI应用碎片化部署的痛点,日均承载超十万次请求零事故。
“很多人以为AI无所不能,其实它像个有记忆缺陷的天才。”叶宝儿如此比喻当前大模型的困境。她主导的权限控制系统重构,用声明式数据结构取代20多个分散服务,将事故率降至近零。这让她洞察到更本质的问题:模型能力的瓶颈不在算力,而在知识的碎片化与不可用。
“我们不是在教AI说话,是在帮它理清思路。”她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在OpenAI,她将构建的是一套动态知识中枢——把产品文档、用户反馈等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机器可理解、可追踪、可组合的“知识血液”。正如她的比喻:“如果说模型是大脑,我们做的就是神经网络的上下文血液系统。”
结构即未来
叶宝儿的工程哲学带着鲜明的系统思维烙印。当行业追求“让AI更像人”时,她专注更务实的命题:如何让AI像有责任感的组织般运转?
这意味着知识需要版本管理、审计接口、生命周期控制。她设计的系统服务对象不仅是模型,更是运营、风控、产品团队共同依赖的“知识中台”。在Robinhood,她推动跨部门建立的智能体平台,让客服、合规、推荐等场景的AI服务在统一框架下协同进化,这正是未来AI生态的缩影。
“工程不是堆砌代码,而是让系统可理解、可维护、能演化的思考方式。”这种理念将延续到OpenAI的知识架构建设中。她计划构建的语义协议与缓存机制,将解决AI知识体系的核心痛点:政策如何实时更新?模型如何避免重复错误?版本变更怎样追溯?
沉默的构建者
技术圈鲜少讨论的细节常令叶宝儿着迷。在华附机房调试第一个bug时,没人告诉她“女生是否适合编程”,这种纯粹的逻辑热爱始终未变。在硅谷会议中经历过被忽视的时刻,她却选择用系统设计来建立话语权——当重构的权限控制系统将事故归零,数据成为最有力的语言。
“我不追最热的应用,只修最易被忽略的骨架。”这位自认“广州女儿”的工程师,将天河书城《算法图解》带来的震撼,转化为对基础设施的执着。她鼓励年轻女性工程师:“系统是你最好的简历,合作是你最强的杠杆。”
如今在OpenAI,她参与的“组织级知识系统”将成为客服支持、运营分析乃至AI协作的底层支柱。这项工作没有语音生成的眩目,却是AI能否从实验室走进现实的关键。“未来的AI不靠更多算力,而靠更好的结构。”说这话时,她眼中映着当年面对代码屏的闪光。
当公众为AI的创作能力惊叹时,叶宝儿正埋首于更基础的命题:知识如何被机器消化重组?系统怎样持续进化?这位沉默的构建者相信,只有当AI拥有可生长的知识骨架,才算真正迈过“看似聪明”的门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