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13日,第11届广州国际渔业博览会(下称“渔博会”)在广交会展馆开幕。来自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0种各类水产和渔业设备参展,覆盖渔业上下游全产业链。作为水产行业的交流合作高地,渔博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展商带来了各式前沿产品与技术,这些前沿渔业科技成果以“全链条智能化”姿态集中亮相。
“AI管养”,陆渔给智能渔业打了个样
传统水产养殖业中,“靠天吃饭”曾是行业常态,如今人工智能正在彻底改变这一格局,为渔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年是AI应用元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养殖户开始重视设备的物联网改造。同时,物联网硬件技术成熟,传感器成本下降,网络连接更加稳定,为大规模设备联网提供了坚实基础。

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的珠海陆渔科技,正是这一趋势的先行者。据了解,珠海陆渔科技近年来完成了从“互联网+渔业产业链”到“搭建数字渔业基础设施”的重心转变,其业务重心也转向为养殖和设备企业提供系统赋能。这家带着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已悄然蜕变为水产行业的“数字基建服务商”。
此前不少水产养殖从业者都曾有过凌晨起床巡塘的辛苦,也尝过水质突变导致损失的苦涩。而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写这些传统养殖难题。人工智能通过水下传感器、摄像头实时捕捉数据,能对水质进行精准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溶氧量、pH值等关键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就会自动报警甚至自动处理。
在珠海斗门基地,AI+IoT中控系统实时监测水池的氧气含量、水温和酸碱度,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调控每个生产环节,不仅喂鱼时能精准控制量,饲料多利用5-8%,电也能省15-30%,不用人工瞎琢磨。此外这套AI养鱼设备还搭载预测性循环水泵维护模块,不仅可以延长30-50%的水泵寿命,而且还可以提前“预警”,如轴承要坏、管道堵了等等都能提前发现几天发现问题,不会突然停机,让鱼儿一直有安全的生长环境。
人工智能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传统养鱼得靠大池塘,陆渔却把养殖系统压缩到了0.8亩地,产量还能顶传统10亩塘,关键就靠两个“省地神器”:一是“双跑道池底自清洁系统”,靠特殊的水流设计,池底的残饵、鱼粪收集率能到98%,比人工清淤快40倍,不用留空地搞清淤,空间利用率直接拉满;二是全封闭循环设计,不用像传统池塘那样“抽水排废”,水资源利用率超95%,哪怕在西北缺水、土地紧张的地方,也能建标准化渔场。
在珠海斗门基地的试点就验证了,通过AI技术赋能,0.8亩的系统,首批就产出1.7万斤鳜鱼,比传统塘亩均产量高了近10倍。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在病害防控方面表现出色。AI系统能够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实时监测鱼体异常行为,提前3-5天预警病害风险,让养殖户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陆渔表示从“预警-防控-管理” 三端发力,通过AI盯梢,找病毒比传统方法灵1000倍,病毒还很少的时候就能预警,而且能精准抑制病毒,使鱼儿活下来的概率直接多了15-20个百分点。

“小步快跑、滚动发展”的鳜鱼启航计划
在渔博会上,珠海陆渔科技不仅带来了全套AI养鱼设备,还同步发布了“鳜鱼启航计划”。对于为什么选择鳜鱼,陆渔相关负责人表示,鳜鱼作为淡水养殖的名贵品种,不仅肉质细嫩紧实、味道鲜美醇厚,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素有“淡水石斑”之称。“特别是近几年预制菜需求爆发,如酸菜鳜鱼、臭鳜鱼等这些菜系也越来越受消费者热捧。加上政策将鳜鱼纳入“水产种业提升工程”,各地积极打造“鳜鱼之乡”,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风口。”

据悉,2010~2020年,受消费升级推动,鳜鱼市场价格长期高位运行,广东、江苏等地养殖利润峰值达成本的2~3倍,一度成为养殖户的致富“黄金品种”。特别在今年,鳜鱼市场起伏明显,从1月份的24.5元/斤到8月份的40元/斤,短短半年时间,鳜鱼价格暴涨63%,创下了自去年8月以来的最高价。半年时间,价格的大幅上扬让不少养殖户看到了希望。
不过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有从业者反映,今年鳜鱼养殖面临诸多困境,苗种品质差、损耗大成为突出问题。
“我们不鼓励重资产起步,而是推荐“小步快跑、滚动发展”的稳健路径。风险方面,我们承诺最大风险恒定20%。连续两批平均产量低于1万斤时触发回购,按设备购入价八折回购,极大降低客户的试错成本。”陆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珠海陆渔科技发起的“鳜鱼启航计划”,不仅提供完整的标准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单套系统养殖水体250m³,占地不足1亩,年产1.6万斤,全年两批出鱼,稳定可复制。“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四重保障:失败回购、电费补贴、AI陪跑和技术下放。专业技术团队将全程陪跑两批鱼,直至客户能独立运营。”陆渔相关负责人表示。
陆渔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鳜鱼启航计划”的综合成本分摊到鱼身上约20元/斤,按照珠海斗门基地的试点数据,不足1亩的土地可以达到年产1.6万斤。“即便以极端保守鱼价25元/斤计算(历史从未低于30元),全年两批出鱼,满产两批利润可达16万元。”
从“靠水吃水”到“知水用水”,从“汗水渔业”到“智慧渔业”,陆渔把AI融进了鱼塘每一朵浪花。当数据成为新渔网、算法成为新罗盘,牵引着中国渔业经济巨轮驶向更深、更远、更智慧的蔚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