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东:织密民生保障网 提升群众幸福感

2020-01-06 10:13 来源:南方网 李强 汪祥波 黄进 张俊 杨世华 郞慧 张泳渝 刘亮

    南方网讯 民生保障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的体会最真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话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浓厚的民生情怀。

  决胜全面小康,冲锋号已经吹响。过去一年,广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夯实保障民生的根基,着力保基本兜底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把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低保人均补差水平、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水平等六类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列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抓紧抓实,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广东出台‘养老27条’,温暖了‘最美夕阳红’!”2019年底,《广东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发布,引发社会普遍关注,有网友这样说。

  8个方面27条措施,广东“养老27条”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省级层面的养老服务政策设计。

  每家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老。在广东,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约144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5.2%。这意味着基本上每七个人中间就有一名是老年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已经十分迫切。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一年,广东把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着力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破解“难点”。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实施专项行动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一项项有力措施稳步推进,努力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一老一小”问题事关千家万户。在广东,孤儿有1.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有19万余人,事实无人扶养儿童有2.3万人。他们身处困境,需要更多呵护,需要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从查清困境儿童底数建立信息台账,到基本实现基层儿童主任全覆盖;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需求,延伸至教育、医疗康复和精神关怀;从加强部门协作,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广东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救助保障工作体系。

  今年1月1日起,全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政策保障范围,其基本生活补贴标准与当地散居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相一致,困境儿童成长再添政策保障。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家庭纳入救助范围,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保户”和“保人”相结合确定范围,申请社会救助可异地提交申请材料,建立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落户安置协作机制……一系列新的惠民措施,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温暖。

  新的一年,决胜全面小康,需要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需要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美好生活前景可期!

  年度案例

  广东推“养老27条”应对老龄化

  8个方面27条措施,这是未来3年广东养老服务发展的路线图。去年底,《广东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甫一推出,便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这项新政是在过去多年实践积累的基础上集纳产生,成为我省省级层面养老服务发展政策的新里程碑。

  加快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动机构养老提质增效,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面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广东放“大招”。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目标十分明确,即:到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100%的城镇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到2022年,力争所有街道和有条件的乡镇至少建有一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基本建成社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将不低于50%。

  70多岁的肇庆市民梁首中爱唱粤曲,现在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来到城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朋友们切磋。

  实际上,这个服务中心所代表的正是肇庆市推进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引导民营企业在社区建设市场化运营养老机构,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在家门口养老。

  “我们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物业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使老人和家人只有‘一碗汤’的距离,家属可以随时来机构探望老人,老人也可以出去找街坊们喝茶聊天。”肇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全省各地,集老年人全托床位、日间照料中心、老人活动中心、长者饭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小型养老综合体,正在以嵌入成熟社区的方式拓展开来。

  每天清晨5时,江门市新会区康怡颐养院的18名护工准时开启一天的工作。住在这里的老人,不少人祖籍为江门,年少时到港澳地区闯荡,年老时选择“落叶归根”。

  江门作为侨乡,在承接港澳的养老需求上,有着独特优势。广东“养老27条”所提出的加强粤港澳在养老服务人才、资金、项目、标准化等方面的合作,在江门有着宽广的舞台。“下一步,江门将深化与港澳养老服务项目合作,争取在提高港澳老人社会保障和福利可携带性方面有所突破。”江门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养老服务也需要来一场“放管服”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这样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因病致贫”等家庭被纳入救助范围

  把“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支出型贫困家庭以及低保边缘家庭纳入救助范围,这是2019年广东社会救助政策的新突破。

  从去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正式实施。新政明确,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制定家庭生活状况综合评估办法,改进了过去单纯以家庭收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综合评估低保申请人的家庭财产、可支配收入与生活必需的支出,对综合指标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申请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对有残疾人、重病患者、老年人、义务兵、在校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学生的家庭给予适当优待。

  此外,坚持“保户”和“保人”相结合,明确了最低生活保障原则上以家庭为单位,通过申请人申报、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化查询核对、家庭生活状况综合评估的方式,确定保障对象。

  家住阳江市阳春市合水镇平西村委会上辣村的林秀洁一家三口人,于去年9月被纳入低保,成为新修订《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实施后受益的首批贫困家庭之一。

  2017年12月,林秀洁的丈夫莫益捷患脑中风入院,导致肢体二级残疾。住院花费了13万多元,出院后丧失劳动能力,只能坐在轮椅上。2018年6月,他们的女儿出生,林秀洁大部分时间都在家照看丈夫和孩子,失去经济收入来源,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当地村委会干部了解情况后,联系镇里为他们一家申请办理低保。

  家里有楼房,能不能纳入低保?镇干部黎清羡参与了对林秀洁一家申请低保的入户调查。“他们的楼房是丈夫得病前盖的,且没有出租,是他们的唯一住房,不影响低保户的评估。”黎清羡表示。

  在中山市,民政部门放宽了对低保对象的财产及家庭收入认定条件,对家庭中特定成员的部分收入予以豁免计算。该市石岐区民权社区居民江亮洪与妻子杨爱莲因此受益,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去年2月,江亮洪被查出患有脊椎疾病,出院后也只能长期卧床,杨爱莲也患有残疾,两人生活无法自理。已经退休的老两口膝下无儿女,仅靠着微薄的退休金度日,每个月的治疗费用让日子越来越捉襟见肘。

  随着认定条件的适当放宽、收入核算方式的调整,很多曾徘徊在低保认定边缘的困难家庭被纳入低收入保障范围,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扶贫济困日”彰显广东大爱

  绿水清流,繁花似锦,古榕茂密……漫步在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宛如进入风景名胜区。曾经,这里村道破损泥泞,垃圾随意堆放,河道因淤泥杂物堵塞变成死水。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精准扶贫和汕头市“千企帮千村”行动。桥陈村是汕头市37个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之一。按照部署,汕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所等单位联合帮扶桥陈村。

  2016年精准扶贫伊始,扶贫工作队经过深入调研后,决定优先发展特色农业。在特色农业的带动下,2018年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1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到15万元。

  56岁的林惠庄一家是桥陈村的贫困家庭。2015年,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671元,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帮扶单位及驻村干部的引导下,一家人积极参与蛋鸡饲养帮扶产业,家庭收入有了很大改观,加上村集体发展光伏产业分红,每月收入可增加2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根据汕头市“千企帮千村”行动,碧桂园集团投入1000万元用于打造“桥陈碧桂园新农村示范村”项目。在扶贫工作队和碧桂园集团的帮扶下,这个省定贫困村以造血式产业扶贫为主要抓手,致力于发展“一村一品”助推精准脱贫。短短两年多时间,这里就蝶变成一个集生态旅游与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宜居乡村。

  桥陈村只是广东扶贫济困工作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经过每年一次的“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全省各级共认捐257.36亿元,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帮扶我省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扶贫开发项目,为我省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民企之外,社会组织扶贫是广东社会扶贫的又一支重要力量。广东省扶贫基金会发挥扶贫济困公益平台服务功能,广泛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捐赠。截至2019年6月,扶贫基金会累计接收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机关团体捐款近70亿元。

  “大爱救心”助医项目开展12年来,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600名;“微笑列车”项目11年间,完成先天性唇腭裂手术9000多例;慈善药品援助项目,至2019年6月已发放各类药品34.9万多盒,救助患者超过13万人次……翻开广东省慈善总会的“账本”,它发挥慈善优势、助推精准扶贫的优势和效果一目了然。

  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 汪祥波 黄进 张俊 杨世华 郞慧 张泳渝 刘亮

编辑:吴凤思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