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养生蚝类比酿葡萄酒,就是因为生长环境对肉质和风味有影响。生蚝品种一般以生长环境或产地命名。吴东说,产地不同,滋味口感也不尽相同。
生蚝并不是乳山的专利,我国很多水域都有丰富的生蚝资源,但乳山有“蚝门”的底气——
乳山位于北纬37°的山东半岛黄金南海岸,拥有近200公里的海岸线,一类海水水质可利用海域达170万亩,水质优良。
潮流畅通,风浪较小,乳山河和黄垒河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生在这里的生蚝,依靠海里的微生物存活,饵料丰富。
然而,在一段时间里,国内生蚝的高端市场几乎被贝隆、吉娜朵、熊本等国外品牌垄断。如何让乳山牡蛎走向世界,是产业面临的困局。
“蠔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说的是层层叠叠生长在一起的生蚝。侧面也反映出,乳山生蚝养殖生产集中度较低,既没有统一的生产端口,也没有权威的品控标准,让品质稳定性受多方掣肘。
破局关键,在于标准。
近年来,乳山市联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及生产标准,还在示范区内采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运营措施。
吴东是在乳山大力发展生蚝产业时入局的。无论是选址建厂还是采购设备,“老同学蛎洱海”团队没少借鉴同行、请教渔民。从货源质量到打包发货,问题层出不穷;从浅海育苗到深海发育,处处都有门道。
不单是生蚝的养殖环境、海水的温度、盐度,拉到厂房后净化的温度、盐度也必须注意。净化池建多大,放多少水,应该打多少出氧口,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印象最深的,是一开始没有盐度合适的海水井。那肯定是干不下去的。前前后后打了5口井,终于打到合适的”,久而久之,吴东俨然成了半个专家,对生蚝的生长习性、适宜环境,甚至是海潮洋流活动,了如指掌。
近日,有着“海中牛奶”之称的乳山生蚝,被列入2023年“多多年货节”活动重点扶持的地标、品牌农产品行列。刘铁威 摄
随着标准的建立,品质不断提升。乳山生蚝走红,市场供不应求。目前,乳山生蚝养殖海域面积60万亩,年产量50万吨,产值50亿元,上下游有效带动2万从业者年均增收近12亿元。
当地人尝到甜头,随之也心生忧虑:因为受利益驱使,一些外地商家也打出乳山生蚝的旗号。
对消费者而言,吃到的生蚝真的是乳山生蚝吗?它出自哪片海?又是谁家产的?这些疑问,一张标签就能解答。
从拼多多“老同学蛎洱海”店铺发出的乳山生蚝,每箱都贴着“防伪+可追溯+地理标志”三合一的可追溯标签,这是它们的“身份证”。乳山市上线了生蚝防伪溯源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生蚝全程可追溯、流程可查询。
如今,乳山生蚝的国内鲜品市场占有率和高端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前列,单冻牡蛎肉、半壳牡蛎、牡蛎肽等产品畅销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地利,成全了“乳”此美味。其间也贯穿着对地标产品品质的守护。
传送带上有称重装置,不同规格的乳山生蚝途经不同区域时,自动落入不同的筐内。刘铁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