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十四五”开局之年,肇庆年产值突破百亿元企业增加至2家——肇庆宏旺金属实业有限公司和小鹏汽车。而在5年前,拥有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还只是猜想。年产值百亿元工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意味着肇庆制造业向着产业链创新链高端攀升,也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迈向千亿级集群奠定关键一跃。
不仅如此,5年来,肇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5年增长5倍;风华高科、宁德时代等年产值超百亿元潜力企业正在茁壮成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加速突破应用,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正深刻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产业,既是肇庆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也是潜力,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今,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制造业一线正成为重新观察肇庆最好的窗口。迈向“十四五”,一场面向未来的新规模战正在打响,从零的突破蝶变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新城,肇庆这座制造新城正在续写新篇章。
从“零”到“整”
新能源汽车产业率先破局
南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研究课题组发布《广东智能汽车产业吸引力报告(2021)》显示,肇庆成为智能汽车产业最大“黑马”城市,和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共同位列热力值第一梯队。
与广深位列同一梯队,看似偶然,实则是肇庆多年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结果。“十三五”期间,作为广佛肇都市圈的一员,肇庆提出“广佛整车、肇庆汽配”的思路,围绕广汽、北汽、东风等广州整车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进行重点招商,逐步成长为广东省一个重要的汽车零部件集散地和零部件生产基地。
2017年,肇庆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引进上实现了“零的突破”:经过7次登门洽谈,“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成功落户肇庆,投资100亿元打造肇庆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2021年10月,小鹏汽车实现第10万辆整车下线。
2021年2月,作为新能源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签约落户肇庆,建设华南地区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基地,规划产能25Gwh,项目预计2022年6月投产,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约150亿元。
目前,肇庆已形成以小鹏汽车、宁德时代为龙头,以理士电源、鸿图科技、合普动力、嘉利车灯等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为重点配套的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在广东重点打造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中,肇庆被列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城市。锚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坐标,未来5年肇庆将继续引进8—10家整车制造、汽车核心零部件、汽车电子、充电设施等领域国内外行业百强企业。
面向“十四五”,肇庆将在整车制造以及电池、电控、电机等汽车产业生态上进一步发力,加快规划建设肇庆大旺新能源汽车小镇,力争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2000亿元。可以预见,未来在广东智能汽车产业城市发展中,广深肇“三足鼎立”格局有望形成。
从“小”到“大”
“4+4”产业集群落地生根
实现高质量发展,肇庆的基础在产业、短板在产业、优势和潜力也在产业。要想在大湾区协同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肇庆需要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集群作支撑。
经过充分论证调研,肇庆去年提出围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属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和建筑材料、家具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形成“4+4”制造业发展格局。
对内,肇庆理清家底,梳理出40家“4+4”产业龙头企业和31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89个重点项目清单和335家产业创新平台清单。根据企业培育资源库,以“链主”企业为主导,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质增效,逐步形成市内互补、市外供给的产业“大循环”体系。
对外,肇庆瞄准“4+4”链主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梳理分析每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宁德时代、小鹏汽车、风华高科、金田铜业等链主企业,加快引进一批见效快、造血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项目。
电子信息方面,肇庆在培育风华高科“链主”企业的同时,两年内新引入电子信息项目超50个,积极推进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生物医药方面,肇庆培育了大华农、星湖科技、一力制药、逸舒制药等龙头企业,同时正加快建设肇庆(德庆)粤港澳大湾区南药健康产业基地、肇庆高新区国际兽医兽药产业园、鼎湖区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投资约52亿元的璞泰来华南基地暨隔膜涂覆生产和锂电设备制造项目启动建设;金田铜业项目三期项目同步推进,由原来预计的2023年投产提前到2021年竣工、2022年达产;肇庆万达国家度假区滑雪场正式动工……重大项目串珠成链,不断跑出加速度。
更大的目标在前方——肇庆将培育形成2个产值超千亿、2个产值超五百亿和4个产值超三百亿制造产业集群,尽快实现全市GDP超3000亿元的奋斗目标,全面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从特色到主导
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呼之欲出
进入“十四五”时期,肇庆对产业集群的规模和质量有了新的追求。要想实现跨越式增长,对肇庆而来,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对接,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无疑是破局之道。
2017年,肇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数年间结下累累硕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5年增长超百家,年均增长率排名珠三角第二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实验室建设相继实现“零”的突破;肇庆企业获得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大幅增加的高企、高校、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数量,有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增强了肇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风华高科实现了微型片式阻容元件及关键材料的产业化和自主供应,有效缓解了我国高端阻容元件“卡脖子”问题;同宇新材料近3年保持平均每年超过50%的成长速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国产特种覆铜板树脂供应商;通过占销售收入8%以上的研发投入,大华农成为世界首个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生产企业……
依靠一家家高企的自主创新,肇庆正在不断累积城市产业经济量变到质变的能量。今年前三季度,肇庆实现GDP1846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全省排名第二位,工业对GDP贡献率超五成,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
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还为肇庆参与大湾区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置身“一带一廊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肇庆积极构建支撑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的“2+4”核心平台,挺起协同创新发展“主脊梁”:以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为两大核极,以西江高新区、金利高新区、四会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端州三榕工业园双龙片区经济开发区为四大支点,串联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等制造业发展主阵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效应较强的制造业专业园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德庆县等节点发展。
未来在产业合作共建方面,肇庆将积极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重要承载地、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
从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出圈破局,到“4+4”产业体系的落地生根,再到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的冉冉升起,“春天的故事”正在续写,肇庆高质量发展路子行稳致远。
声音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
数字赋能“三链融合”加快培育优势产业
肇庆作为连接粤西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最重要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和产业后发优势不容小觑。近年来,肇庆从广东省重要的零部件生产基地成长为广东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冲劲最强的城市,这条产业进阶之路印证肇庆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选对了方向,找准了机遇。
现代产业集群的特点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云中漫步”,产业集群的范围更广,产业集聚的形式更加多元化,相关的战略性产业集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4+4”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肇庆需要把握数字经济的机遇,找到各大产业之间的连接点,在定制生产、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和尝试。借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契机,肇庆还可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肇庆制造”品牌知名度。
未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发展趋势是三链融合,肇庆可以考虑在此方面先行先试。
在企业的层面,肇庆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整合高校院所、各企业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各行业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提高关键零部件等中间产品技术水平和自给率。
在政府层面,肇庆可深化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共建,加快构建“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肇庆落地”的创新产业链,引导重点项目、企业、技术、资金等向重大平台集中,打造金融、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新兴产业生态链”,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记者观察
肇庆的攻与守
提升新动能做强“特”产业
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摆脱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肇庆下一轮区域竞合中的破局关键点。
兵家之法,攻守并重。一方面,放眼百舸争流的城际竞争和产业变革,肇庆坚持产业强市、制造业优先不动摇,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强化大型产业集聚区为牵引,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寻找新动力、提升新能级。另一方面,做精做优已有的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增资扩产,促进全产业链素质整体跃升。“攻”“守”之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聚木成林,加快形成肇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肇庆坚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大做强,一些领域开始从跟跑进入并跑甚至是加速赶超阶段,产业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走向集群发展,未来湾区“制造新城”和“肇庆制造”名片将会越擦越亮。
南方日报记者 杨慧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