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数字”成为了深圳龙华区频频被聚焦的“热词”:数字经济、数字化生活、产业数字化……作为产业大区的龙华,主动拥抱着数字化浪潮,各行各业摩拳擦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高潮层层迭起。
尽管“数字化”概念已深入人心,但对于文旅产业而言,如何插上“数字化”翅膀,搭上“数字快车”,是龙华区当前正在探索发展的新路向和亟待开拓的新空间。
站在转型升级节点上的龙华,于9月11日-12日举行数字龙华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以及业界知名人士围绕“数字文旅融合”主题,进行了一场“创新思想碰撞、应用场景探讨、技术成果展示、未来趋势研究”的头脑风暴。
通过这样一场论坛,龙华区想要传递些什么信号?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在论坛中提到,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不能纯粹依靠政府或者行业等单方面的力量,而是需要多方智慧和力量的结合,只有企业发力、政策助力、智库给力,龙华区的数字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探索▶▷
众多文旅企业试水数字化转型
如果说,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开发,被称为文旅产业的1.0版本;那么,而今以数字科技为驱动的数字文旅,便是龙华区想要探索的文旅2.0。
讲到历史文化资源,龙华区绕不开“四宝”:观澜红木、永丰源陶瓷、观澜版画、大浪服装。这些看上去与“数字”和“科技”关系不大的传统文化行业,正用一场大刀阔斧的数字化实践,交出了一份值得赞赏的答卷。
早在3年前,龙华区就发布了中国红木大数据运营·观澜红木指数,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监测价格走势,为红木产业提供市场分析,建立预警指标,预测发展方向。
还有大浪时尚小镇的服装企业,面对线下销售“断崖式”下跌的形势,果断转型。如旗下拥有1300多家直营店铺的赢家服饰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生产线,打造全球首个女装智能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数字化供应链平台,解决了传统服装行业运营模式无法准确预估消费市场的难题。
此外,龙华区其他众多文旅企业也在积极试水数字化转型。目前,龙华区已有国家级和市、区级文创产业园区23个,文化创意企业12000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在2021大湾区新年音乐会上,1600架无人机升空,组合各式图案,点亮了湾区之夜。奉献出这场精彩表演的正是国内无人机集群表演领军者、来自龙华区的文创企业——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
除了大漠大智控无人机表演外,龙华区的创想三维自助研发制造的熔融沉积和光固化3D打印机也已是国内领先水平;还有星火互娱运用三维动画、全数字立体电影、人机交互、系统集成等最新的科学技术开展综合性文创业务;萌想文化也致力于发展数字漫画……
“数字技术引起的社会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创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字技术正在深刻变革着文旅行业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面对数字化的浪潮,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目的地、景区、从业者,都在围绕数字基建、数字运营、数字体验几个方面积极探索数字化的转型之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杜佐祥说。
赋能▶▷
借论坛为龙华打造“智慧大脑”
时下,探索文旅融合数字化,是龙华许多文旅企业关注的焦点。“都知道要数字化转型,但是怎么转型,有没有先例可循,我们是希望有一盏‘指路明灯’。很开心,我在这次的论坛上找到了想要的答案!”深圳市方圆展示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丽霞说。
不可否认,对于传统文旅产业,文旅融合数字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龙华急需这样一场头脑风暴,能够聚集先进的思想以及有思想的人背后的资源,营造文旅融合数字化的良好氛围。”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说。
于是,在2020年9年举办文旅融合与创新发展论坛的基础上,龙华区在今年又举办了数字龙华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这不仅为文旅企业的转型注入了信心和动力,同时也为探寻龙华样板打造“智慧大脑”。
在论坛的邀请名单里,不仅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杜佐祥,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巡视员、副院长谭刚等专家学者,还有振远文化集团董事长梁振运、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王晓锐、中国旅游演艺联盟执行主席梅洪等行业先进代表。
“连续两年,论坛邀请了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业界知名人士等,许多企业都来参加,主流媒体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论坛承办单位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打响了文旅融合数字化的龙华品牌,也促进整个文旅行业的发展。
从议题来看,不仅有聚焦“数字化时代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如何打造文旅演艺IP、激活城市夜经济”“数字文化产业与沉浸式文旅发现”“文旅融合与旅游演艺的创新实践”等题目的主论坛,还有各行各业精英共话“数字文旅融合”的分论坛以及圆桌会议……整个论坛不仅形式饱满,而且议程紧凑,足以看出龙华区对其的重视程度。
“每年论坛都有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参会。当我们进入会场,聆听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主旨演讲的时候,都感到自己处在时代发展最前沿的舞台。这种氛围,对我们企业的见识和国际视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企业负责人说。
有些成果,并不直接在论坛上诞生,但与论坛致力解决关键问题的努力密不可分。“因为对数字技术不熟悉、不在行,我们之前不知道怎么转型。通过这次论坛,对于如何将VR技术融合到商业空间、如何应用龙华本地文化到文创lP产品等,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论坛结束后,曾丽霞做了厚厚的一叠笔记,打算回去与员工们分享,同时也计划与公司的大客户华为合作,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消费场景分析、文化传播以及展示体验中。
加码▶▷
文旅数字化迎来更多政策红利
一组数据显示,龙华区拥有数字文化领域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65家,2021年上半年规上企业营收达到41.2亿元。在数字文化产业链上,龙华区也拥有一批涉及广电传媒机构、影视公司、出版机构所必备的智能视频监控设备、智能穿戴设备、打印机设备、液晶电视显示器、耳机、相机、摄像机、麦克风和音箱生产类企业。
对此,谭刚建议,龙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可参照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安排,完善数字龙华框架下的数字文旅政策供给与配置。
尤其是今年,文旅部先后出台两项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战略,积极发展智慧旅游,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创新。杜佐祥认为,这意味着文旅行业在数字化的方向上将迎来更多的红利释放和发展机遇。
为进一步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高地”,龙华区将出台《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2021-2023)》和《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园区积极转型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还要建设龙华区数字文旅区块链平台,实现文旅企业上链上云,实现数据可追踪可分析,提升需求和供给的匹配度。
“还有全年投入的4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是扶持数字创意、影视动漫、文化旅游等,鼓励内容原创生产、公共平台搭建、产业集聚发展。”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李凤亮建议,文化与科技融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助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服务模式创新,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关于龙华未来的发展,以城聚才、以才促产、以产兴城,核心还是要靠内容。”梅洪认为,有了好的内容,就可以通过产品建构一个文化产业,通过产业拉动整个区域的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