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广东东莞。新老朋友相聚,创新东风劲吹。
11月14日,第十二届东莞台博会圆满收官。超过25万人次通过南方+、云端台博会等平台线上观展,超过3000名专业采购商进场参观采购,12届台博会累计促成合作意向308.4亿元。在国内疫情形势仍有反复的背景下,本届台博会取得的成绩更显难能可贵、分量十足。
今年,台博会升格为省级展会,首年便实现了实力、活力“双提升”。展会以“聚焦创新科技 聚力融合共赢”为主题,展览面积达3万平方米,来自全国的450多家知名台企亮相,江西、深圳等10个省市首次设馆,为历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台博会。
省市首次独立设馆、万亿产业对接交流、全国台商大秀王牌、科技巨头发布新品、市民畅享潮玩美食……这场贸易盛会正激荡起两岸融合发展、创新共赢的澎湃动能。
助力台商转型
成绩单“含金量”十足
台博会刚开展,东莞李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就迎来一位上海采购商。那是一家与金融业深度合作的指纹技术界有名企业,目前采购的芯片都需要高价进口,知道台博会设有半导体主题馆后,特意赶来东莞寻找合作伙伴。
“他远道而来,我们用实力和产品迎接他,为他提供芯片设计与解决方案。”站在备受关注的12寸晶圆前,李洲电子执行副总经理韦泽国告诉记者,这几天已有不少采购商、部门机构来洽谈合作。
在旁边展台,一台机械臂准确“吸”起深料框中指甲盖大小的零部件,稳健移动,瞬间精准放入下料托盘中,动作行云流水。
这款TM 3Dvision机械臂成了台博会网红,给达明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市场经理李明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每次现场取放物品都能引来惊叹连连。
创立于2016年的达明机器人是一家协作机器人品牌和生产商,创立3年之内便跃升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二。作为首次亮相台博会的新面孔,达明机器人吸引了不少专业观众围观咨询。
在深化专业办展的第二年,台博会依然重点聚焦5G、半导体、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70%的参展企业为电子信息3C数码产业,其中不乏在全球占行业领先地位、产值逾百亿元的科技巨头,为全国台商台企搭建拓展市场、转型升级的服务平台。
“这里聚集了5G互联网、半导体行业的合作商和企业客户,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提供了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5G云端物联网主题馆暨半导体馆产品发布会结束后,锱云(上海)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吴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展会期间,英业达集团、研华科技、达明机器人、矽德半导体等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会员企业,与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东莞市中晶半导体科技等莞商会、莞民投联合会员企业进行了洽谈对接,达成了合作共识。
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主任杨儒堃表示,东莞是国际知名的制造业城市,这次台博会吸引了很多深圳、上海等地的企业,其中很多是5G物联网、半导体领域的知名台企。
汇名品佳品,聚两岸宾朋。在迈向万亿GDP新起点的征程上,更多的电子信息技术、方案、人才等资源与东莞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凸显出的产业聚集效应正在焕发强劲创新活力。
“东莞台博会这个平台展现了台商在5G物联网、半导体等方面的强劲实力,让更多本土制造业企业互动交流,促进本土企业和台商台资从‘制造’走向‘智造’。”杨儒堃说道。
平台作用突出
台博会“磁力场”强劲
“对接会让我了解到大湾区的产业平台窗口,认识到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台商朋友,也带来了更多的生产服务供应商。”上海力盛生物(识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文桂说道。
林文桂参加的海峡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对接会是本届展会活动之一。台博会期间,5G云端物联网主题馆暨半导体馆产品发布会、城市馆名品推介会、东莞台商名品推介会等活动轮番上演,5G、半导体、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的参展商代表纷纷拿出“镇馆好物”,多家明星台企成功出圈,赢得了新客户、新伙伴的信任。
在台博会平台,互利共赢的故事接连上演,创新合作源泉被进一步激活。
“东莞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杨儒堃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持续优化,人才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聚等集聚效应正在凸显。
加强创新合作,参展商们拥有强烈共识。智慧服务型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晶圆芯片蒸镀装卸机、双目相机……一系列新产品、新设计、新创意不断涌现,展现着产业创新活力。
台博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经验和理念。
在海峡两岸农业科技馆,有机、健康、科技成为关键词。东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永忠在逛完展馆后说道:“我们东莞在历史上是农业大县,现在都市农业发展也很发达,而台湾在农业方面发展兴旺,台博会能够设馆将两地的农业对接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真不容易,终于喝到了正宗的台湾茶。”11月12日,台湾商人阿凯在台湾鹿谷森茂名店展馆时的一句感慨,让展馆负责人刘月芬感动许久,“他说以往都是自己带茶来大陆,这次从我们展馆里找到了味觉记忆。”
祖上世代经营茶叶,到刘月芬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从早期服务于台商,到如今开拓大陆市场,刘月芬感受到了大陆消费升级带来的茶叶新生机,“以茶会友,越来越多的大陆朋友开始消费茶叶”。
台博会平台上,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云集,折射的是强劲的台博会磁力,这里市场需求更加丰富、多元,合作潜力更具广度、深度。与此同时,发展成果普通惠及民众,优质进口产品加快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着人民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
市场潜力无限
制造业“升级路”加速
为什么是东莞?这是台博会上台商台企被问及次数最多的问题之一。
对于很多东莞台商来说,东莞的吸引力早已不是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而是隐藏在城市内部完整、灵活的产业链和高品质的精加工技术。此外,潜力无穷的市场也在吸引台商台胞前来落户,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到来,也为东莞打造“先进制造业之都”贡献了力量。
在东莞市隆誉电器有限公司(下称“隆誉电器”)展馆内,主打产品宏惠养生杯摆放在显眼的位置,过硬的品质、精致的包装是这款养生杯的杀手锏。“我们的包装体现了很多东莞元素。”誉隆电器宣传部负责人范银芳提到。
宏惠养生杯包装主色为中国红,印着东莞标志建筑西城楼和市花玉兰,而养生杯的盖子上有着一对精致、可爱的鹿角。“鹿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吉祥如意的寓意,这是我们对消费者的祝福。”范银芳说。
对东莞文化的尊重和活用是隆誉电器的制胜秘诀,过硬的技术则是民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民富电子”)的重要法宝。
“以前晶圆芯片在蒸镀过程中容易损坏,在这个过程中保障芯片的安全是我们设计、研发这个产品的初衷。”民富电子工程师王庆军告诉记者,该公司晶圆芯片蒸镀装卸机的投入使用,可将芯片良率提升至99.9%。
从现场视频中可以看到,晶圆芯片蒸镀装卸机正在使用机械手臂放置晶圆芯片,上方还有四条红外线在测距。“这台设备在工作状态下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检查芯片有没有破片、裂痕,这些步骤全部是自动的,不需要任何人工去辅助。”王庆军提到。
目前,民富电子的研发、设计环节主要在台湾,在东莞布局了工厂。“未来我们会把设备、技术、生产、售后等全部转移至东莞。”王庆军说。
晶圆芯片蒸镀装卸机的诞生,源于为一家马来西亚公司解决晶圆芯片容易受损难题的过程。研发成功后,该产品连续测试9小时,却没有损坏一片芯片,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因此,民富电子决定将这款产品推广到半导体行业,让所有厂商都能享受到这个技术。
而来东莞的原因,王庆军认为是因为东莞机械加工能力位于全国前列,在精加工这一块具有极大的优势,“这十分符合我们公司的要求”。此外,东莞正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之都”,在配件质量、加工技术等方面有强有力的保障,“‘东莞制造’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品质的保证”。
“目前,我们在大陆这边已经接到很多订单,相信未来这个产品能够深入半导体行业。”王庆军对大陆市场抱有极大的期待,这也是民富电子即将把全部环节转移至东莞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中国对芯片的研发力度不断扩大,每一年都有好消息公布,我们相关配套技术也要紧跟步伐,争取做出更好的产品。”王庆军说。
应对疫情得力
幕后的“守护力”满格
时间回到10月26日,距离原定开展时间还有两天,一波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节奏,东莞台博会宣布延期办展。如此大规模的展会突然被按下暂停键,巨大的协调和防疫压力落到了组委会头上。
“运来那么多蔬果怎么办?”从自家有机农场摘下的1200斤生鲜蔬果,已经变成了一个个陆续抵达东莞的快递箱,来自福建龙岩的冠鲜生机蔬果负责人牛慧敏发了愁。
“你有多少?我们来解决!”得知消息后,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台博会总召集人陈宏钦马上发出号召,当天就买完已到货的数百斤蔬果。
很快,牛慧敏收到了各方援助的电话微信:“谢岗台商协会会长林志龙500斤,市台协妇联会姐妹们也帮忙,最后1200斤全部卖光,我真的很感动。”
展会按下暂停键,幕后工作却按下了快进键。
为参展商免费解决临时仓储问题、耐心解答解决问题,日夜奋战研究防疫方案,维持展会已搭建一半的现场秩序,召开展会延期说明会,一对一电话回访收集参展建议……这样的暖心故事在日夜上演。
11月7日,展会重启公告发布,此时离开幕只剩4天。受疫情影响,原来邀约的不少省外、市外采购商无法来莞。东莞市台港澳事务局、市台商协会马上联合东莞市工信局、市工商联等部门机构,通过一对一电话微信等方式,重新组织邀约市内采购商,并通过媒体行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最终,在各方努力下,450多家参展企业、3000多名采购商如期赴约,台博会热闹复展。“防疫不防心,感谢参展商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全力以赴增强采购对接力度,让大家不虚此行。”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展会期间,组委会全部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帮忙扫码、现场巡逻监督佩戴口罩、杜绝美食区外试饮试吃,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确保展会顺利安全举办。
“目前看来,本届台博会是全市唯一一个搭建一半按下暂停键、又在半个月后复展的展会,也是为数不多的防疫达到广交会标准的展会。”组委会防疫组成员介绍道。
在国内疫情形势仍有反复的背景下,2021年东莞台博会的顺利举办、幕后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彰显了东莞助力台商台资开拓内销、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也体现着东莞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两岸群众交流交往的担当。
据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大岭山分会会长、台博会副总召集人陈冠宇介绍,本届展会论坛、舞台活动不断,台商台企和采购商之间互动更多、联系更密切,“各城市友会的会员也从晚宴的点头之交,变成好朋友、生意伙伴”。
■访谈
东莞市台港澳事务局局长黄慧红:
助力台商台资加快融入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记者:台博会升格省级展会后,在招商招展、采购邀约方面增加了哪些优势?
黄慧红:今年东莞台博会升格为省级展会,国台办、省领导高度重视台博会工作,主办单位新增了广东省政府台办和广东省商务厅。开展信息发出后,第二场线上招商招展路演就吸引了厦门、天津等城市的155个台商协会,全国各地的台商台企通过视频连线参与,超过7000人次观看。江西省、深圳市、中山市等省、市主动提出要组团过来东莞台博会设主题馆,这是首次设立省、市主题馆,各城市的台办、台协表达了对台博会的肯定,期待这个平台能助力台商台资开拓内销市场、找到合作伙伴,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今年邀请了阿里天猫、京东京喜、拼多多、苏宁易购、小米有品、字节跳动等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品牌商参展,但因为疫情管控政策影响,很多省外、市外的采购商不能到场。东莞市台港澳事务局、市台协马上联合市工信局、市工商联等部门机构重新组织邀约市内采购商,加大宣传力度。最终参展企业、采购商如期赴约,采购对接依然活跃。期待在下一届展会见到更多省市主题馆,组委会将继续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提高增值服务、提升获得感。
记者:对标国家级专业展,东莞台博会将从哪些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黄慧红:首先是抓紧抓牢参展商和采购商这两个关键点,这是决定展会规格和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台博会转型办专业展后,我们的招商招展目标就是电子信息产业参展商要占70%以上,重点邀约电子信息、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重点企业。采购邀约方面,继续专攻国内高端线上电商平台、大型实体采购商、国际品牌对口买家、专业礼品采购商、大型商超平台、智能数码商城,全方位助力商家出口转内销,实现交易与交流的高效互动。
其次是不忘初心,邀约台湾在美食、伴手礼、文创潮玩等方面的优质名品参展,把市民喜欢的特色产品介绍过来,让台博会成为市民观众爱逛、爱买的大众展会。东莞台博会不仅是台商台企的展会,也要承担两岸人民文化交流、人文认同的责任,是两岸人民共享幸福生活的符号和实际载体。
第三是与东莞本地产业深度融合。本届台博会,世界莞商联合会、外商投资协会、东莞民营企业投资商会等本地大型商会,都参与到了招商招展、展会活动等工作,在海峡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对接会、东莞台商名品推介会等活动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行家、台商台胞得以在东莞乃至大湾区发现更多商机,发掘更多客户,为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把脉支招,为东莞迈向万亿GDP城市的目标贡献力量。
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台博会总召集人陈宏钦:
东莞台博会是大湾区
融合发展亮丽品牌
记者:与其他省市的台博会相比,东莞台博会有何特色?
陈宏钦:目前看来,东莞台博会是国内规模最大、参展企业规格最高之一的台博会。自2010年创办以来,12届台博会累计促成合作意向超过308亿元,是莞台经贸合作、湾区融合发展的亮丽品牌。去年,东莞台博会从综合展转型专业展,聚焦台商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今年七成参展企业都来自全国台商电子电器数码产业,覆盖3C数码全产业链。
台博会另一个特点是聚焦莞台优势产业、助推两岸产业转型升级。台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球产业的重要一级,台湾地区多项产品的产值产量居于世界首位。东莞一直是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城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接近万亿元。台博会集结了多家上市台商科技企业、重量级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东莞市电子信息协会等行业组织拥有大量会员企业,莞台优势产业能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互相促进。
记者:本届展会的海峡两岸农业科技馆有何亮点?以后台博会将如何促进粤台现代农业交流发展?
陈宏钦:这是台博会第五次设立海峡两岸农业科技馆,里面包括了海峡两岸妇女联盟绿色消费互助社、广东联维农业科技、原水味、华强农场、多乐田等知名企业组织,其中绝大部分是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农业委员会的会员。目前,农委会在清远、湛江、汕尾都开展了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实践,将台农企业在农、林、渔、畜牧业的新技术、新品种、精加工技术、生物科技、智慧农业等高端农业科技及精致农业在试验区谋发展找合作,创造粤台两地在乡村振兴农业做强做大。
为了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按照“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农委会将带领台农台业,以探索构建科技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台博会作为两岸农业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接下来将承担更多的责任,组织我们会员力量,将台湾具体优势的精致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通过加强扩大两岸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扶植两岸青农深化合作、发展精致农业及农业文创等重点工作,结合乡村振兴政策引导,为粤台两地农业合作发展取得成果。
南方日报记者 陈琬莹 龚菊 何绮莹 龚名扬 章倩倩
策划:靳延明 陈琬莹
统筹:陈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