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万亿元级新央企重塑化工行业格局

2021-05-13 09:41 来源:经济日报 亢舒 周雷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的正式揭牌成立,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中化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来,资产规模达1.4万亿元,全球员工22万人。“世界500强+世界500强”,中国中化的重组组建,对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增强化工行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大向强对标一流

  近年来,国际化工巨头纷纷推动重组整合,发达经济体均拥有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在化学基础研发、新产品创制、产业链价值创造等方面发挥重要龙头作用。

  我国是化工大国,但市场主体较为分散,行业聚集效应较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是我国由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短板。

  在大力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和战略布局调整的背景下,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随着上述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整体划入新公司,中国化工行业旗舰扬帆起航。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认为,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重组,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战略重构的标志性重大事件。

  据悉,中国中化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

  “新公司在规模上是世界范围内体量较大的化工企业,但并不是核心竞争力最强的化工企业,因此公司将进一步全面深入地与国际领先化工企业对标,立志于发展成为有规模、有技术、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强的全球化化工公司。”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表示。

  业界认为,“两化”实施联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发展,引领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协同互补提质增效

  作为资产过万亿元的化工巨头,中国中化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是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新公司成立之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两家公司平稳运行,这是未来创造协同的基础。”中国中化总经理李凡荣表示,要制定好新公司的“十四五”规划和“两化”业务整合方案,稳妥有序地推动新公司改革和发展,确保合并重组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企业重组归根结底是为了提质增效,切实发挥出协同效应至关重要。“两化”分别是外贸和化工起家,重组整合后将有哪些优势?宁高宁认为,首先,“两化”合并后,规模大、资产多,将形成一个大的平台。其次,“两化”产业上的互补性和协同性非常强。再次,“两化”的团队有不同特点。中化的团队过去做外贸比较多,是贸易型的高业绩导向,而中国化工的团队偏向于工业型和技术型。

  “两个企业合在一起,会有很好的配合和融合,最终能够显著增强公司的技术性、商业运作能力、对国际市场反应的速度和产业管理能力。”宁高宁表示。

  在全球产业链布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中国中化既要解决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又要着力形成产业链竞争力。新公司通过对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的专业化整合,将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工行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石油化工为例,“两化”可实现“石油贸易—仓储物流—炼化一体化—石化深加工—油品和石化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协同,形成以纵向一体化和高技术精深加工为主要特色的石油化工产业,并与材料科学产业深度对接。

  加大研发创新驱动

  中国中化所涉足的农业、材料等领域,均为技术竞技场。宁高宁坦言,“我们每年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每年必须有新产品出来,如果没有,我们就会在行业里落后”。

  据了解,中国中化目前拥有29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此外,还拥有1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个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

  按照计划,中国中化将瞄准促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补短板两大产业需求,以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创新文化为内核,着力构建开放、多元、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向“高通量”创新机器转型升级,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我们将长期持续地、坚韧不拔地投入技术、投入研发、创新创造,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宁高宁说,要对标所有环节,特别是对标技术、研发和创新,对标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作为‘十四五’期间首次重大的央企重组,‘两化’重组揭示了央企重组的新趋势。”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认为,联合重组将推动企业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具体表现为围绕产业链重组,在产业链竞争力上见实效,而不仅仅是规模做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强化国企创新能力。

编辑:詹海珊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