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一年来,新质生产力备受国内外经济、科技领域的高度关注,海外相关报道超21万条,覆盖118个国家和地区。从学术研讨到政策制定,从企业战略布局到产业变革实践,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无处不在。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扎根于中国长期经济建设实践与现阶段发展格局变动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考察时提出这一概念,用意深远。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遇到的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问题的缩影。在当下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内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展格局下,打破传统生产力的桎梏,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重塑经济发展模式,是激发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5G通信等前沿技术成果丰硕,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成绩显著。不断壮大的科技实力与超大规模的市场、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构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优势。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排名第十一位,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占据三席,是10年来创新力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这一成绩固然亮眼,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是全球化带来的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不少 “卡脖子” 难题,自主可控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也存在短板,既懂前沿技术又善于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难以充分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多元需求。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创新成果未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破解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精准识别着力点至关重要。
精准识别着力点,首先要抓住创新这个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要聚焦原创性技术创新突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和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精准识别着力点,其次要立足质优这个关键。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强调质优是其本质特征。要通过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全链条、跨学科的创新联合体,从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精准识别着力点,最后要把握先进生产力这个本质。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其先进性,表现为高科技含量、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要通过创新驱动,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同时,要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人才,推动劳动资料的迭代升级,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此外,还需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确保经济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作者:
高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教育学系主任
张启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