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HG(洲际酒店集团)官网显示,成都海底捞皇冠假日酒店(下称“海底捞皇冠酒店”)即将正式营业,“去海底捞过夜”不再是一句玩笑,而是跨界融合正在发生的现实缩影。事实上,越来越多在某一领域深耕的企业正主动打破边界,寻求突破。
当海底捞不再仅是火锅的代名词,当鲁味斋的卤香飘进凯宾斯基酒店大堂,当京东以外卖新军身份闯入本地生活战场——跨界已超越单纯的营销联名,升级为企业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选择。这场席卷传统行业与科技巨头的跨界浪潮,背后是产业生态的重构,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
传统餐饮与高端酒店的共生新模式
近年,传统餐饮品牌与高端酒店纷纷开展合作,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1月,济南老字号鲁味斋与全球知名奢华酒店品牌凯宾斯基达成合作,在酒店自助区设立鲜品档口,供应大猪蹄、蜜辣大鸭头等特色美食。此举不仅丰富了凯宾斯基的餐饮版图,为全球住客及本地食客带来独特味觉体验,也使鲁味斋得以借助酒店的国际平台与高端形象,向更广阔市场展示其百年传承技艺。
同样在2025年4月,老字号苏式面馆“宴杨楼”在上海虹桥祥源希尔顿酒店的沪江88餐厅开设上海首店,体现了苏式面食文化通过酒店渠道实现价值升级的创新路径。
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酒店与餐饮老字号的结合由来已久。二者的结合,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联动与产业链协同升级,同时更好地彰显城市文化魅力,让旅游者充分感受旅游目的地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2025年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指出,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达5.57万亿元,但增速从2023年的20.4%骤降至5.3%。消费趋势呈现新特点:消费者追求新颖餐饮体验,感官需求的满足超越社交需求,能提供情绪价值的餐饮服务持续受市场欢迎。
作为行业标杆,海底捞与洲际酒店集团的合作开创“火锅进客房”先例,契合消费者对新奇体验的需求。海底捞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标准化服务和品牌影响力,有望为酒店业注入新活力。这种合作模式或将成为餐饮酒店跨界融合的新标杆。
市场重压下企业的跨界转型路径
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双重压力下,众多企业为突破增长瓶颈,纷纷通过跨界经营开辟新的发展赛道。这股转型浪潮在传统产业中催生出多种创新实践。例如,京东集团于2025年宣布进军外卖市场,依托“京东到家”平台整合其庞大物流网络,切入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以应对电商主业增速放缓的挑战。
制造业领域的跨界转型同样引人注目。美的集团通过整合万东医疗与库卡机器人技术,将家电精密制造能力迁移至医疗影像设备领域,展现出传统制造企业向高科技领域升级的战略决心。顺丰控股则基于其完善的冷链物流网络,进一步切入医药供应链市场,已建成覆盖全国多个城市的冷链仓储网络,服务范围包括疫苗、血液制品及诊断试剂等高价值医疗物资运输,体现了物流企业通过功能延伸提升价值链的发展路径。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在积极探索跨界创新。奇瑞汽车联合商汤绝影开发“旅医”系统,将车载传感器技术应用于健康监测领域,通过智能化手段拓展车辆功能的边界,展现了汽车产业与健康医疗融合的新可能。
这些跨界尝试充分表明,面对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正通过多种方式寻求突破:或基于现有核心能力进行产业链延伸,或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新业务领域,或借助战略合作实现资源互补,或抓住消费升级趋势开发新需求。这场席卷各行业的跨界转型,其本质实则是企业在压力驱动下对自身价值链的重构与突破性延伸。
依托核心优势者生,盲目扩张者退
纵观这场跨界浪潮,成功者如顺丰医药冷链依托现有物流网络精准切入医疗供应链;瑞幸联名茅台巧妙打破消费场景边界,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而失败案例同样警示:有家电企业跨界芯片因研发巨大而退出,多房企入局汽车市场因缺乏技术积累停滞。
当前,跨界融合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推动企业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但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跨界不是目的,而是重构竞争力的手段。唯有聚焦核心优势、避免盲目扩张,企业才能在这场生态重构中真正实现转型升级,赢得长远发展。
文 林轩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