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收官之年。作为9个试点地区之一,今年以来,广东加大力度开展“粤贸全国”“广东外贸优品中华行”系列活动,以302场专业展会为平台,助力内外贸企业打通内销渠道。南方网联合广东省商务厅推出“粤企中华行”系列报道,解码广东外贸企业如何“以展促贸”,借力展会溢出效应寻找新增长点,带动广东重点产业提升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级,敬请垂注!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2025工博会”)落幕之后,展会“溢出效应”持续扩大,不断给广东华沿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沿机器人”)带来新订单。“工博会上我们发布了新品S60协作机器人,展会后,线上线下前来咨询的国内外客户络绎不绝。”广东华沿机器人创始人、CEO王光能兴奋地对记者说。
2025工博会是广东省商务厅“粤贸全国”系列展会之一,对帮助工业领域企业拓展国内大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依托深耕展会、坚守标准、精耕技术,华沿机器人实现了内外贸“两条腿走路”,更成为国内少数实现盈利的协作机器人企业。
产品“通吃”内外市场
眼下,全球工业自动化浪潮正劲,协作机器人赛道空间广阔,这为华沿机器人“内外贸两条腿走路”提供了舞台。
“在我们的布局里,国内市场是‘产品打磨场’——靠着就近贴近客户的优势,能第一时间捕捉需求、快速迭代产品;海外市场则是‘利润增长极’,帮我们把高端产品的价值进一步变现。”王光能介绍,如今,华沿机器人的协作机器人已远销欧洲、亚太、中东等多个市场,出口额在总营收中占比超50%。
不过,海外市场拓展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关税政策波动,导致华沿机器人原本预期的美国市场1000万美元销售额受到影响。面对这一情况,华沿机器人快速调整策略,将少量计划出口的产品转向国内市场消化。“一款产品打通内外贸,靠的就是对标准的不妥协。”王光能直言。
自成立起,华沿机器人便遵循国际标准开展产品研发与生产。同一款协作机器人,无需任何改造,既能稳稳摆进国内工厂的生产线,也能顺利运往欧美车间投入使用。
这份对国际标准的坚守,绝非偶然——背后是华沿机器人深耕多年的硬核技术支撑。依托核心团队在零部件研发领域的积累,华沿机器人自主打造的电机伺服驱动器与运动控制系统,如同为协作机器人装上了“强劲心脏”与“智慧大脑”,让产品在运行精度、稳定性与可靠性上远超同行,核心技术领域已积累202项专利。
为对冲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华沿机器人又迅速将海外重心转向欧洲、亚太、中东等政策更稳定、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的市场。“虽然关税战对我们的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通过内外贸两个市场的动态平衡,今年,我们的整体营收预计稳中有升。”王光能说。
创新联合参展模式
“客户光看视频、读资料,永远不如亲手操作一次机器人来得直观。”王光能表示,在华沿机器人的拓客逻辑里,展会是不可或缺的“桥梁”——不仅贡献了约1/3的客户来源,更形成了“线下体验、线上转化”的模式。“客户在展会上亲手操作机器人,切身感受其精准性与稳定性后,会主动通过华沿机器人官网、YouTube、Google等线上渠道深入咨询,最终达成合作。”王光能说。
除了传统的直接参展,华沿机器人近年还探索出“联合参展”的创新路径,借势展会“溢出效应”扩大拓客半径。“比如在德国慕尼黑欧图莱克展、汉森展等国际展会上,我们不会单独设展,而是让合作伙伴带着搭载华沿机器人的焊接设备亮相。”王光能介绍,这种模式下,订单虽先到合作伙伴手中,但最终会转化为对华沿机器人的产品需求,真正实现“1+1>2”的产业链共赢。
“广东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粤贸全国’又为企业搭建了内外联动的平台,我们想借着展会这个‘桥梁’,一边在海外打响广东高端制造的口碑,一边在国内筑牢优质客户根基,让‘国内市场筑基、海外市场提质’形成闭环。”王光能表示,未来华沿机器人计划联动广东本地的产业链伙伴,比如联合省内的焊接设备、视觉技术企业组团参展,既放大“广东制造”的集群效应,也通过产业链协同更好地承接“粤贸全国”的市场机遇,让协作机器人成为广东制造业内外拓展的“硬核抓手”。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