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彭博社等国际媒体报道,法国运动零售巨头迪卡侬正推进中国子公司股权重组,计划以“增资扩股+老股转让”模式出让约30%股权,初步估值10-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 78-117 亿元),目前多家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及主权基金已进入谈判阶段。
若交易落地,这将是迪卡侬近50年发展中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股权转让。作为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外资运动零售企业,此举被视作其在华战略调整的重要信号,也折射出当前中国运动消费市场竞争加剧的行业态势,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国际品牌在华表现分化 头部企业主动求变
全球运动品牌“三级金字塔”格局虽未根本改变,但行业分化日益凸显,中国市场更成为检验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场域。
从最新财报看,国际品牌在华表现“冷热不均”。亚玛芬体育2025年二季度大中华区收入4.10亿美元,同比增42%;阿迪达斯同期在华营收7.98亿欧元(约8.6亿美元),同比增11%,连续九季度实现“有质量增长”。
相较之下,耐克在华面临压力。其2025财年大中华区收入65.86 亿美元,同比降13%,其中3-5月单季收入同比萎缩20%,仅14.8亿美元。尽管如此,耐克仍在营销端发力,2025财年三季度营销支出同比增8%至11亿美元,聚焦女性运动市场,推出“After Dark Tour”夜间活动并牵手名人李娜,试图深化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本土品牌加速崛起 多维度抢占市场红利
依托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与快速反应,本土运动品牌持续赢得消费者青睐。
随着“十四五”规划实施,国内户外运动场地扩容、配套升级,户外露营、瑜伽、匹克球等小众运动兴起,带动相关装备需求增长,国内外品牌纷纷加速并购布局,市场进入深耕阶段。
头部本土企业表现亮眼。安踏通过多品牌战略构建矩阵,旗下斐乐(FILA)、迪桑特(DESCENTE)、可隆(KOLON SPORT)等覆盖不同场景,2025年上半年迪桑特、可隆零售额同比激增60%-65%;李宁坚持“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同时借家族投资布局户外赛道,旗下瑞典品牌Haglöfs 火柴棍近期在京沪加速开店,捕捉市场红利。
细分赛道破局+科技赋能 竞逐核心竞争力
面对同质化竞争,“聚焦细分赛道”与“强化科技创新”成为品牌破局关键。
当前中国运动消费呈“专业+生活”特征。76.76%消费者选跑鞋优先看专业性能,专业跑鞋成增长核心;62%消费者买运动背心优先考虑“日常穿搭”,倒逼品牌平衡功能与时尚,如阿迪达斯三叶草系列以简约设计契合年轻群体需求。
综合型品牌更将竞争力转向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安踏推出的火星科技徒步鞋、智能温控冲锋衣,采用气凝胶材料使厚度降30%、保温性提40%,既满足户外专业需求,也顺应轻量化趋势。这标志着运动品牌竞争已从单一产品比拼,转向材料科学、可持续技术与跨界融合的综合较量。
渠道营销双线升级 迪卡侬线上发力谋调整
在数字化市场环境中,渠道与营销优化直接影响品牌竞争力。
线下方面,旗舰店转向“体验+社群”模式。昂跑通过门店搭建跑步社群、组织线下活动增强用户连接;耐克三里屯旗舰店转型篮球文化体验中心,以场景化设计提升沉浸感。
线上渠道成增长关键支撑,这一趋势在迪卡侬战略调整中尤为明显。目前,迪卡侬已在上海总部门店设抖音、天猫专属直播间,通过“直播带货+内容种草”加码电商,构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体系,实现客流与销售相互转化,这也是其应对市场竞争、优化在华策略的重要举措。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未来中国运动用品市场竞争将持续加剧,品牌需在坚守特色基础上,推进产品创新、渠道优化与营销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消费者认可度,方能在行业调整期筑牢市场份额,实现稳步发展。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罗予岐
实习生 潘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