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刷出来的评分诱导用户到店、用返现来引导消费者给好评、请人代刷单、代写点评……这些乱象正在大众点评、美团、小红书等平台上涌现。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5年2月底,涉网络消费虚假宣传案件达6734件,且呈上升趋势。这既侵蚀公众信任,也让商家深陷“刷单”泥潭。
“种草”变“拔草”,消费者屡陷“高分陷阱”
来广州旅游的林女士告诉记者,“五一”期间,她根据大众点评高评分选择一家“网红店”,苦等两小时后,体验却令人失望。菜品疑似大量预制,轮转过快,感受与高分不符。当地出租车司机直言,这些店本地人不去,怀疑好评是“刷”出来的。
遭遇同样问题的还有崔女士,她与同事慕名前往一家位于广州、标榜“匠心”的韩式料理店(同样来自大众点评高分推荐),结果排队久、环境差、菜品差强人意,招牌菜甚至出现土豆未煮熟的情况,服务态度不佳。“种草”彻底变成“拔草”,崔女士对平台真实性产生质疑。
除了大众点评外,近年来依靠图文“种草笔记”分享模式迅速走红的小红书也被消费者诟病。潘女士告诉记者,她在小红书上看到多位网红“种草”一家餐厅,满怀期待地驱车前往,结果到了却发现只有零星几张桌椅,且餐品也不像评论区所说。潘女士对此十分气愤,她认为这次的消费体验差与这些平台不无关系。
刷好评、刷高分的现象并不局限于餐饮,同样也存在于酒旅业。有消费者在携程预订酒店后,发现实际服务与平台4.7分高评价严重不符,质疑存在刷单行为。调查发现该酒店有大量格式雷同的五星好评(如集中称赞某员工服务),怀疑是商家组织刷好评。
无论是大众点评的UGC(用户点评)模式,还是小红书的KOL(达人种草)模式,亦或是携程的交易导向型,其商业闭环都依赖用户反馈吸引流量并促成消费。当平台成为“唯一选项”,巨大的流量诱惑催生了“消费陷阱”。
“好评返现”泛滥,平台公信力受拷问
记者在大众点评选择了两家商铺,来到标记为“某地区小吃快餐好评榜第一名”(评分4.8,好评率约99%)的面店,发现每张桌子都贴着“好评送小吃”的告示,店员积极引导顾客参与,周边顾客纷纷响应。而在另一家标记为“某地区日本料理打卡人气榜第2名”(评分4.3)的日本料理店,也看到了“收藏打卡送礼物”的标示牌,同样店员会过来进行引导打卡。
林女士表示,近期就餐的饭店“十有八九”有此类活动。拒绝后,店员甚至会反复索要。她坦言,除非体验极差,否则倾向于“给好评”。而在该日料店用餐的王女士则告诉记者,用餐过程上菜慢且口味不尽如人意。“原来平台系统显示的30天超1000人打卡是这样来的”。王女士表示,商家此举让她对平台的打卡榜公信力产生怀疑。
2024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第九条第(五)项明令禁止以返现、红包、卡券等方式利诱用户作出指定好评、点赞等行为。违反者可被处20万至20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吊销营业执照。
2025年2月,烟台某公司因“好评有礼”活动(收藏店铺+带图好评送铜锣烧)被芝罘区市场监管局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店铺将好评数量、质量与员工绩效挂钩。李先生在家附近按摩时,服务员多次以“个人业绩”为由索要好评,甚至以帮助为由操作消费者手机,为其多个历史订单补上五星好评及随意拍摄的店铺照片。这让他对平台真实度和商家员工处境都感到忧虑。
尽管“好评返现”是由商家主导,但很明显,平台方对这类行为也是抱着“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这才使得假“好评”泛滥。虚假评价不仅损害平台公信力,更挤压诚信商家的生存空间,导致市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虚假繁荣,刷单产业链暗流涌动
除了商家主动诱导消费者刷好评外,点评软件“一片繁荣”的评论区下,还滋生了屡禁不止的刷单行业。
尽管闲鱼、淘宝等平台将“刷单”列为违禁词,但商家通过“刷dan”“代写好评”“点评接单”等变体关键词,仍在进行相关交易。
在闲鱼,记者发现大量“大众点评V8可接小任务”“大众点评截图低保”等疑似刷单帖子。在淘宝搜索“大众点评代运营”,大量商家提供包括“门店诊断”“星级/人气提升”“撰写笔记”“大V探店”“打榜服务”(如进入“xx商圈热门榜前三”)等套餐。商家声称“交了钱就一定能上榜”。此外,运营商还提供删差评、改销量、找写手等“配套”服务。
一位餐馆老板坦言,开店即入驻点评平台并选择“刷好评”捷径是无奈之举。“不代刷提升权重,推荐页面根本看不到我的店,哪来销量?”他称初期生意惨淡,靠朋友刷单才稍有好转,认为“公平竞争”环境缺失迫使商家额外投入。
还有“刷单供应商”告诉记者,携程的好评1单8元,飞猪的好评1单10元。他们的定价标准是刷起来越麻烦的,价格越高,“通过我们的刷单,保证能提高店铺的评分。”以一家携程平台上评分为3.1分的酒店为例,他表示只需要做20单,就可以让店铺分数达到4分,三天即可见成效。
平台是重建信任的第一责任主体
可以看到,尽管刷好评的直接实施主体是商家,但平台在规则设计、技术防控和生态治理上显然是存在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其一,规则设计缺陷。在记者接触的案例中,消费者多次拒绝后仍被店员索要好评,显示平台未能阻断线下违规场景的传导。
其二,技术防控漏洞。比如职业刷手使用模板化文案(如“味道超赞!”“服务一流”),平台算法未能有效识别异常评价集群;在李先生案例中,店员直接操作其手机补刷多个历史订单好评,此类异常操作(同一设备短时多评)缺乏风控拦截。
其三,商户管理失衡。高评分商户获得更多曝光,倒逼新商家选择刷单“捷径”,对专注品质但评分中游的商家缺乏扶持渠道,导致其难以对抗刷单竞争者。
当前,美团、大众点评、抖音、小红书与携程等平台都在角逐线上点评。其中,美团与大众点评累积超过十年的商户点评数据,是国内最大的生活消费“决策入口”,两者数据互通,在规则和算法上高度共性,因此出现此类乱象,平台也难辞其咎。
因此,从各方面来衡量,平台都是重构消费信任的“第一责任主体”,也唯有平台方先行,主动出击治理刷单乱象,方能跳出“流量退潮后信任裸泳”的困局。
记者观察
当前,《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将“刷单炒信”列为重点打击对象,网信办“清朗”行动要求算法“导向正确、公平公正”,平台应借此政策契机开展系统性整改。
长远而言,健康的评价生态需三方协同:监管层需完善“代写好评”等黑灰产界定标准;消费者需主动拒绝“好评返现”,通过差评权制衡商家;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主体,必须以技术防御体系筑牢真实性防线,让每一份好评都经得起真实消费的检验。同时,平台还应该担当起线上点评“清朗”行动的先锋。唯有如此,在线点评才能摆脱“数据滤镜”,真正成为连接优质服务与理性消费的桥梁。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