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逐绿而行 向绿进阶 广东开启节能数字化引擎“碳”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02-24 18:52 来源:南方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经济、人口、用能大省,过去十年,广东以年均3.4%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撑了年均7.1%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0.7%。站在新起点,广东不断探索节能降碳工作新路径,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广东省数字化节能降碳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在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能源局指导下,由广东省节能中心牵头成立的行业性、专业性、非营利性联合组织。联盟凝聚广东省节能中心(理事长单位)、广东省节能工程技术创新促进会(秘书处单位)以及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等16家成员单位优势力量,用实际行动加快促进先进信息科技与节能产业融通发展,助力广东实现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锚定“双碳”目标,联盟应运而生

  当前,全球范围内已逐渐形成数字化、绿色低碳化协同发展的理念。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化如同一对孪生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关报告显示,数字技术能够与重点碳排放领域深度融合,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整体上实现节能降本增效提质。未来十年,数字技术通过赋能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行业,可减少全球20%的碳排放,推进绿色化发展。而绿色低碳化的转型,需要精细的数字化技术做支撑,同时也将催生新兴的绿色化和数字化融合。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掷地有声的决心和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数字化、绿色化的协同转型发展,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的关键抓手,将共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在此背景下,广东迎难而上,抢抓发展机遇、挖掘新增长点,重视推进低碳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切实将“双碳”压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广东省数字化节能降碳产业联盟应时而生,围绕数字化节能降碳这一主线,面向政府、企业开展咨询服务,牵头制定行业、团体、国家标准,丰富拓展合作与交流,助力数字化绿色低碳化协同转型,为广东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实现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咨询服务方面,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联盟聚焦数字化节能技术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持续加强政策解读,助力联盟成员发展。采取搭建技术交流平台等多项措施,为联盟成员交流创造条件。围绕企业所需,推出具体指导服务,切实解读传递重要政策信息。以联盟秘书处单位广东省节能工程技术创新促进会和成员单位广东省能源研究会、广东省节能协会为例,长期充当智库角色,及时为联盟成员传递解读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咨询和前瞻性指导服务,同时做好人才支撑工作,积极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及技术普及等服务。

  研究支撑方面,深度参与相关规则和标准制定。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多项团体、行业及国家标准制定,加快产品研发和应用实践,使数字化节能降碳更好服务产业发展。联盟发起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主导《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技术要求》《节能量测量与验证实施指南》《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等上百项节能降碳领域国家标准的制订。联盟秘书处单位广东省节能工程技术创新促进会主导和参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验收技术规范》《能效电厂融资项目实施规范》等多项团体标准的制订工作,并联合联盟及在数字化节能降碳领域工作突出的企事业单位制定行业及国家标准。联盟发起单位广东省能源研究会承担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多项评估、评审和核查工作,协助节能主管部门对省市多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开展监察。这将为数字化节能降碳发展指明方向,从源头上助力能效提升。

  合作交流方面,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用活多方资源,联盟搭建起政府、高校、智库、社会团体、企业等多方交流平台,共商数字化节能降碳发展之路。联盟成员单位不断创新办会模式、丰富活动形式。广东省节能工程技术创新促进会的产学研用技术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节能降碳产业与技术高峰论坛”,协助各方开展多学科、多行业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广东省能源研究会每年定期召开大型学术交流会、专题研讨会,安排联盟成员实地考察能源企业,关注节能发展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学术交流、项目合作、高水平技术和团队引进等途径,建立起能源、节能、环保、财务等领域的专家队伍,探索了创新合作新模式。

  数字技术赋能,提质节能降碳

  推动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化实现的过程,必然是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一路走来,广东省数字化节能降碳产业联盟成员共同商讨绿色合作、探索低碳之路,自主研发各种创新产品,让数字化技术在创新中前进、在节能中应用,从而推动数智化产业低碳转型,做到绿色、集约、高效发展。

  实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化,科技创新是关键引擎。联盟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以节能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工作重点,不断前进。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智数资本研发的数元电力“i380V”能源数字化平台可以通过各类能耗与能效指标库,以不同维度对设备、系统、组织的能源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寻找节能空间,并提供节能管理功能,为商业楼宇及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南网大数据公司依托电力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成功自主研发了用户侧数字能源转型整体解决方案产品,让数字化引领了能源更绿色、电网更智能。联盟主要发起单位之一广州佰诗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UE2-空调超高效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在不更换现有空调设施、设备的基础上降低空调能耗,减少碳排放,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专属联盟的“硬核”技术。

  实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化,节能降碳是必经之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是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联盟工作内容。联盟发起单位广州远正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秉持“节能彰显智慧,科技创造低碳未来”的发展理念,深耕主责主业,现已累计为用户节约电费超7亿元,减少碳排放52万吨。另外,联盟发起单位省能源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在节能技术服务和碳排放核查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荣获省生态环境厅颁发的广东省企业碳排放信息核查优秀核查机构奖等多种奖项,以实际行动体现了联盟的“硬实力”和“真担当”。 

  实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化,产业低碳转型势在必行。除不断创新、将绿色技术用于实际,联盟推动产业数智低碳转型的步伐也同样坚定不移。联盟发起单位蘑菇物联以“为工业设备产业链创造可测量的价值”为使命,用AI+IoT技术,帮助工业企业实现对工业设备的数智化运维和数智化节能,目前已经帮助1400多家工业企业完成数智化转型,并且还计划在未来3年连接300万台通用工业设备,帮助3万家工业企业完成转型,扩大了节能降碳成果,为广东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助力。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广州博依特科技智能信息有限公司取得近100项知识产权,为中国600多家流程型制造企业提供数智化转型方案,为应用企业创造了达6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节约能源169万吨标煤,减少42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提高了行业的运营效率、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

  把握数字机遇,共赢绿色未来

  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底座,三者之间存在相互需要、相互助力的关系,组成了一个大系统。联盟不断助力数字化与低碳化双剑合璧,也将推动广东绿色高质量的发展,并不断勾勒出未来绿色发展的愿景和蓝图。

  据悉,联盟是在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能源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成立的。“产业共建、合作创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是联盟的发展目标,也是联盟的努力方向。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能源局局长吴道闻在联盟成立大会上围绕合作交流、优势互补、标准化建设对联盟提出具体要求,并强调要充分释放数字化科技与节能降碳整合的巨大效能。

  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州博依特科技首席科学家刘焕彬认为,未来要用大系统思维去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与绿色化发展的深度融合,才能构筑起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省节能工程技术创新促进会理事长、广东省数字化节能降碳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晓茜表示,首先,要加强数字化节能降碳技术创新,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节能降碳领域深度融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其次,发挥标准规范和引领作用,加快形成数字化节能降碳领域的标准体系,促进广东省数字化节能降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再者,要重视数字化节能降碳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工业不仅会变得更绿色,更智能,也能让从事工业的劳动者变得更省心,更安全。”据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蘑菇物联U端事业部总经理谢波介绍。

  基于联盟专家洞察与成员单位业务实践,联盟秘书处表示,将始终围绕数字化和节能降碳两大主题协同进取,不断构建最佳成长路径,包括积极探索形成有效的研究成果转化市场化机制,搭建政府与市场的有效沟通平台和纽带,建立一套数字化节能降碳标准化体系,推动形成一批数字化节能降碳示范项目,构建数字化节能降碳人才培养机制,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广东力量,让数字化节能降碳化成为新风尚。

  采写:覃玲、刘裕华、詹清婷

  设计:刘晓磊


编辑:张颖   责任编辑:门丽丽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