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这场理论宣讲,将乡村振兴的经验讲深讲透

2024-08-26 16:19 来源:广州日报

  “期待我们的改变,能为乡村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可能。”“也许我们从事的行业是传统的,但历久弥新,更潜力无限。”

  8月23日下午,“新时代 我来讲”广州市优秀百姓宣讲员走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宣讲活动在广州市增城区举行。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与各领域优秀宣讲员走进基层一线,结合工作实践和生动案例,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宣讲政策理论,声情并茂讲述奋斗故事。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增城区委宣传部、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区农业农村局、荔城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承办。

  校地结对共建,实现送“理”上门、“点单”宣讲

  基层理论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有效方法。

  活动现场,增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青马基地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共建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互相赋能,打造理论研究与基层实践相互融合的校地合作新样板。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缪燚晶介绍,接下来,该校将开展“菜单式”送“理”上门服务,学院根据各地需要,提供理论宣讲“菜单”,由镇街和有关单位“点单”,通过开展点对点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进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深耕理论宣讲工作,打造“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推动校地宣传思政联盟共建,深入推进理论宣讲校地结对工作机制,在宣讲队伍、内容、形式三大关键着力点持续发力,高标准打造“增心讲”云宣讲平台,构建立体化宣讲矩阵,深入基层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线上线下吸引逾90万人参加,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学校教师讲思政、基层百姓讲故事……立体宣讲矩阵将党的创新理论巧妙转化为通俗化、大众化表达,打通基层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

  讲政策理论:深入浅出阐述乡村振兴文化与体制之“要”

  “从历史维度看,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从现实维度看,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智慧之源,礼俗文化是凝心聚力的重要力量;从未来维度看,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力。”

  缪燚晶以《文化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为何与如何》为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文化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村文化重塑并不意味着回归复古和重新构建乡村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体系,而是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质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现代性因素融入乡村文化之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缪燚晶说道,她认为,可以在以文培元、 以文聚才、以文兴业、以文促建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键江则以《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注入改革动力》为题,从时代背景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讲述在新时代如何完善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注入改革动力。

  他提出,可以从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健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健全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注入改革动力。

  讲新质动能:从振兴“小切口”,看新质生产力“大智慧”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推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海归青年、企业家返乡干事创业,投身“新农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

  此前,一张图片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一位清瘦文静的姑娘稳坐农机驾驶室,熟练地操控播种下一排排的丝苗米秧苗。这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增城区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的日常。

  在宣讲中,沈燕芬以《百变新农人》为题,讲述了她返乡4年来的所见所感。2020年,她辞去在深圳的白领工作,返回家乡增城区石滩镇石湖村,接过父亲手中的农机合作社,开始务农生活,并动员四个兄弟姐妹回乡务农,在合作社里各司其职。她创立了广州首家星级农机联合社,为农户提供统一的农机调度、生产物资采购等全过程托管服务。

  这些年,她躬身沃野,不仅学会了开拖拉机、柴油机、收割机,还学会了无人机。“当无人机以人力几十倍上百倍的效率撒播肥料,村民们那佩服的神情让我觉得特别骄傲。”她还不断地研究营销、策划、品牌、政策,帮助拓宽作物销路,从未停止学习和成长,角色也随之而改变:稻田铁骑兵、助农的兴农人、农民的代言人……标签越来越多,身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重点关注农村和新农人的成长,围绕“新农人”的职业保障、成长激励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议。“作为新时代职业农民,我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解锁新农人的新变化,也正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传统农业的一亩三分田模式,为振兴乡村贡献我们青春的力量。”沈燕芬说道。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三级主任科员刘希以《广州“楼房养猪”小切口 看新质生产力大智慧》为题,讲述了广州率先在省内推动建设多层楼房养殖、林地使用手续即到即办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增城小楼镇金农猪场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在项目建设上跑出“广州速度”。

  “金农猪场想养体型好、产仔多、出肉率更高、抗病力更强的猪。可外国种猪价格高昂,能买到的还不是最好的。”刘希表示,通过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搭建的平台,金农猪场在省畜禽种质资源库找到了解决方案——“数字化种猪育种技术”,强中选强,优中选优,现在金农猪场的猪不仅供应广州,还拿到了供港资格,供应到了香港。科技赋能也可以让“老树发新芽”,目前广州共有10个楼房养猪项目已建成投产。

  讲乡村蝶变:“逆袭”故事展现“百千万工程”生动实践

  增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工作人员郭静碧讲述增城丝苗米从濒临绝种到“逆袭”成为现代农业名片的故事,将增城农业科研人员为增城“三农”事业付出毕生心血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

  增城丝苗米素有“米中碧玉”的美誉,是岭南传统优质大米的代表。然而,在长达近500年的栽培历史中,增城丝苗米曾一度濒临“绝种”。在这一场挽救与传承增城丝苗米的行动中,以宋东海为代表的农业科研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让增城丝苗米得以升级换代、得以蓬勃发展。

  “增科新选丝苗1号”就是增城“农技人”在2016年选育的高端新品种,不仅斩获全国、省市多个荣誉称号,还被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正果镇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曾是水运集散中心,风光秀美、兴旺热闹,素有“人间正果,千年古镇”的美誉,然而随着水运模式的转变,这里也曾一度破旧衰败。在正果镇工作四年的王琳讲述了正果经过微改造,“蝶变”为功能配套完善、全年客流量超200万的国家级3A景区,带动一方致富的故事。

  2018年,正果镇启动老街微改造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陆续在老街开展了道路翻新、古建筑修复、建筑外立面改造、雨污分流整治等一系列工程,同时还完善了旅游厕所、沿江碧道、公共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净靓美”的华丽转变。2020年底,正果老街景区全面试运营。

  “随着正果老街微改造的深入,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正果人踏上返乡创业之路,增城区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室在正果微改造的助推下落户正果老街。如今,在正果老街成功创业的本土厨师达120多人,带动了本地村居民500多人就业,美食产业成为正果街坊的富民产业。”王琳说,借力“百千万工程”和示范区建设,未来的正果老街也将持续深化微改造,继续走好“修成正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派潭镇的“村晚”自2023年8月13日启动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21场,场场火爆,线上线下浏览量超过2.5亿人次,带动派潭文化、经济、旅游等各方面实现增长跃升。

  文旅活动不仅是情系桑梓的纽带,更是落实“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拖罗村的水晶粉葛、佳松岭村的特色盆景、鹅兜村的餐饮产业等,也皆因“村晚”而“网红出圈”。截至目前,派潭镇通过“村晚”活动,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亿元。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洁琪讲述了派潭镇“村晚”火爆出圈背后的故事。她说,“‘村晚’火爆出圈的流量密码是什么?是群众自发的热情、对乡土的热爱;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码关注“广东宣讲”微信公众号(gdbxjt)。

编辑:陈绮云   责任编辑:汤文诗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