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5月9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生动实践我来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东莞专场宣讲活动在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举行。10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宣讲员讲述各自立足岗位的奋斗故事,展现广东、东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图景。
无惧挑战,勇于创新
新质生产力,新就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广东墨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金明
广东墨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金明是石墨烯材料研究专家。十年前,学成归国的他选择在科创氛围浓厚、产业链条完备的东莞开启自己的“创业梦”。他们坚持“学研产用”四极融合,致力于搭建“科研制造”双擎驱动的产业发展平台,抓住机遇,历经考验,终于成为全球首家拥有石墨烯原料制备、创新产品开发、材料智能制造的全产业链企业。
“产业发展必然还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依旧充满信心!”蔡金明坚定地说。
OPPO公共事务总监任然
“在我们的数字化智能工厂,平均每10秒就可生产1台手机。全球每3部手机就有2部产自中国,这就是如今中国智造的规模与速度。”OPPO公共事务总监任然用数据“点燃”了现场师生的热情。近年来,她所在的企业聚焦核心技术,不断开展突破性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光背后,是研发团队无数次的尝试。”任然说,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创新能力去解决问题,要勇敢地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只有无惧挑战、勇于创新,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向阳生长。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技术中心总经理李赞
“新模具如何制作、新材料如何设计,业内没有先例,都没有经验。”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技术中心总经理李赞说,面对产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品质稳不了等障碍,他们从未放弃,内心对创新的执着依旧火热。历经长时间的技术攻关、上千组测试分析,他和研发团队终于取得突破,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刘毓文
现代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劳动,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改变农业的产业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刘毓文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是利用基因科技和信息科技,打造生物育种技术,为大家带来产量高、质量好的农产品。这些年来,他与团队经历千百次技术攻关,终于成功打造出“万相育种加速器”体系,并在全国各地开展多个生物育种项目的落地应用,为多个物种的品种改良提供帮助。
持续攻关,不断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那么,新质生产力该如何赋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工程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王猛
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工程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王猛分享了他们“坐穿科研‘冷板凳’,捂热覆铜板”的奋斗故事。为了打破从前覆铜板行业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困境,以王猛为代表的我国材料研究人员历经坎坷,终于取得了技术突破。
“如今,我们研发团队开发的覆铜板已成为行业的标杆产品。”王猛说,做研发就要抱着把“冷板凳”坐穿的心态去承接每一个项目,只有踏踏实实把技术钻研透并乐在其中,才能取得更多成果。
广东顺力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斌
“如何让成千上万的物品自动完成生产、搬运和存储,让产品更快发送至全球各地?”广东顺力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斌说,使用物流管理系统完成和上位系统的数据握手对接,即可实现日出货量逾10万箱。这些年来,他与团队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同时与高校、研究院所加强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让国产智能化物流技术提质增效。
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仁
新质生产力能助力传统行业焕发新生机,对此,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仁深有感触。从一开始为国际知名钟表品牌代工,到现在已建立起全体系、全要素的企业生态,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他们经历了重重考验。如今,他们与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共建得利学院,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产教融合新路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生态总监俞露
这些年来,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生态总监俞露和团队跑遍了深圳大大小小300多条河道,还有无数社区的街头巷道。他们日复一日,在科研攻关中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绘出一张张城水相融的蓝图。
“我们将继续带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的谦逊,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书写更加绚烂的人生华章。”俞露说。
真抓实干,协同创新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广东群欣工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陈国达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广东群欣工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陈国达分享了团队的艰辛与不易。从门难进、人难见,到走访高新技术企业4500余家、深度调研2300余家、达成产学研合作企业319家,他们用了整整5年。接下来,他们将紧密结合东莞产业发展需求,聚资源、搭平台、促转化,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东莞市微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毛
从万工轿到千角灯,从大唐小街到十里红妆,如今,来自东莞的金属拼图玩具备受年轻人喜爱。东莞市微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毛说,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我们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抱着绝不服输的精神与态度,最终实现产品生产的创新与突破。”熊毛说,像企业现在的生产线设备就是自主研发的,创新赋予了企业崭新的生命。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广东广播电视台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码关注“广东宣讲”微信公众号(gdbx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