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擦亮生态底色 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坚持制造业当家,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2023-11-23 10:45 来源:南方日报 李恺莉 赵文君 张宇驰

  绿色,粤北生态发展区最鲜明的底色。

  层峦叠嶂堆积的绿色,重重田园涂抹的绿色,覆盖粤北山区八成以上地域面积的绿色,正在粤北地区释放着强大的高质量发展动能。

  突围攻坚。今年初,随着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等系列大会的召开和“百千万工程”等系列重磅政策的出台,粤北地区抢机遇、抓落实,擂响了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战鼓。

  点绿成金。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全国头部饮用水企业带着上百万元的投资齐聚河源。

  产业开花。广州纺织服装产业在清远的土地上打造“万亩千亿”时尚制造的新高地;“反向飞地”如雨后春笋落地,成为各地融湾发展的有力阵地。

  探索创新。梅州柚、清远鸡等优势农产业年产值达到了60—80亿元左右;“强镇富村公司”“政银企村”共建模式等基层创新在探索镇村发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处处绿美风光,处处生机无限。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坚持制造业当家,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粤北地区信心更足,步履更坚!

  融入湾区

  实体经济家底更实

  “免费生产、免费创业、免费办公!”不久前,梅州发出招商引资“邀请函”,广梅产业园先行先试,成功吸引了吉芯半导体等4个项目签约入园;

  “1小时直达!”广清产业园定制客运线路试运行,广清产业园到广州市中心更加方便;

  “总投资16亿元!”随着河源紫金水墩水产园动工建设,河源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又落关键一子。

  ……

  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粤北地区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建强产业园区平台,产业集聚向心力正不断提升;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一批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县镇村一起发力,一二三产业并进,积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向“心”集聚▶▷

  产业转移转出发展新图景

  走进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下称“纺织园”),忠华集团、广州胜唯、禧凤服装……各大企业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整齐划一。在这里,有望实现智能化全链条的纺织服装生产线一站式配齐。

  今年3月,广东省《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印发,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以现有园区为基础,各打造1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

  抢抓机遇,粤北各地动作频频。

  靠着环湾区第一圈层的区位优势,清远梯次承接以广州海珠中大纺织商圈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一年来,清远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夜班车专班会议;打通“物流网”,完善“生活圈”,新增“清远—海珠物流专线”等3条快速公交线;开设应急管理、行政审批等6个服务窗口,“一站式”解决企业办事需求。

  如今,首期已建成标准厂房100多万平方米,棉纱交易市场、数码印花车间、共享车间、时尚创意园四个支点加快建设,粤检集团、广州希音、致景科技、深圳海柔等一批专业服务机构和知名企业签约落地,共享云仓+跨境仓储平台等项目全方位赋能,园区基础设施、生活配套日趋完善。

  产业转移,转出新气象的还有河源。沿着广河高速,从广州驱车仅需2小时,即可抵达河源市国家高新区。这里从2003年开始建设,2015年被评为国家高新区,是粤东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目前已跻身全国百强园区。如今,河源国家高新区已形成了拥有中兴通讯、农夫山泉、阿里巴巴、龙记模具等知名龙头企业的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机械与模具三大产业集群,累计投产企业达480多家,初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完善的产业布局。

  用好湾区引擎,梅州面向湾区、振兴苏区。按照“好中选优、重点突破、以园带市”的思路,以“一区多园”模式打造梅州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探索将蕉华工业园广福片区、五华产业园安流片区、平远高新区东台片区等打造为“飞地园区”。

  云浮市云安区不断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企业员工解决住宿、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让国内空气弹簧领域领先的企业——广东溢康通空气弹簧有限公司把总部从珠三角搬到云浮后吃下定心丸。

  今年以来,迅速推进的“反向飞地”建设,也成为了粤北经济发展的全新“突破口”。

  河源龙川饮到头啖汤。2月28日在深圳宝安区建设的全省首个科创“反向飞地”园区——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揭牌运作。之后,河源东源县、紫金县、连平县等7个县陆续布点揭牌。

  10月14日,罗定市、茂南区、佛山市禅城区签订协议,茂南·罗定驻禅城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落定。10月27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科创+空间揭牌成立。

  “反向飞地,把山区的触角伸到湾区,能够充分利用湾区城市在人才、科研、创新等方面优势,加快实现‘孵化—转移—承接’无缝对接,为山区城市融湾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曹佳斌表示。

  向“新”而行▶▷

  特色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在电商平台上,当消费者点下支付按钮,一秒钟内后台就完成了17亿次计算;同时有超3000个快件进入寄递渠道。算力,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资源。打造千亿级的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集群,也成为老工业城市韶关竞逐新兴产业赛道的胜负手。

  当前,韶关基础设施建设已完全满足50万标准机架的要求,累计签约、引进大数据全产业链项目48个,包括三大运营商、万国数据、朗科科技等龙头企业项目。“项目一期已投产2736架高功率机柜,未来总规划建设5万个2.5KW标准机柜。”华韶数据谷项目综合管理部总经理劳玉婷对未来充满期待。

  农夫山泉、华润怡宝、今麦郎、紫泉饮料、白象食品……多家水饮料及食品头部企业落户投资;延链补链,瓶胚、瓶盖、包装膜、灌装机等产业链配套项目也正在陆续进场。在河源,一场“吃好水”更要“用好水”的水产业发展大会战正如火如荼进行。

  “随着农夫山泉三期项目的再加码,建成百亿元水饮料食品产业集群今年指日可待。”华润怡宝饮料(中国)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练植武告诉记者,在传统优势的电子信息和机械与模具产业集群之后,水饮料食品产业已经成为河源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优质龙头企业的引领。

  在梅州梅县区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嘉元科技”)的生产车间里,一片片薄如蝉翼的铜箔在生箔机台缓缓转动。这些4.5微米、6微米的高性能极薄电解铜箔在新能源市场上供不应求。嘉元科技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如今,以嘉元科技这样的龙头企业为引领,全市基本形成了“铜材—电子电路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终端产品”“铜材—锂电铜箔—锂电池”两个方向的产业链。全市铜箔产能达到11万吨,占全国的12%,已成为当地绝对优势产业。

  嘉元科技并非孤例。近年来,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在粤北涌现。这些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前,韶关共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7家。清远共有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河源今年新增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今年第一批广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中,云浮26家企业上榜。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能落户粤北山区,充分说明后发地区发展制造业同样大有可为。要坚定发展信心,积极布局创新驱动型、带动能力强的优秀制造业。”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招富刚表示。

  向绿而兴▶▷

  农业做成致富“大产业”

  初冬时节,韶关沙溪产出11万公斤黄薯即将远销珠三角等地;待天气更冷些,清远连州砂糖桔将甜蜜上市,成为备年货、送贺礼的不二选择。粤北山区的特色农产品,正走俏各大市场。“土特产”朝着百亿大产业的目标迈进,成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推手。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也是农业强省。如何以农业强根固本,让农业发展行稳致远?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明确了答案——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粤北紧跟步伐,做好“土特产”文章,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从山区到城市,“山里货”登上大城市餐桌究竟有多远?

  答案是:12个小时。

  挂鸡—放血—浸烫—剃毛……在广东天农生态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天农食品”)的生产车间里,从宰杀到包装,只需12小时,一只只肉质紧实的清远鸡就将送进各大商超、农贸市场。

  当前,清远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产业,着力打造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清远丝苗米、西牛麻竹笋等五个百亿级农业产业,带动清远百万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2年,清远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综合产值增速达10%,预计2023年综合产值增速将达到20%以上。

  又到了梅县金柚采摘的季节,走进梅州市梅县金柚产业园,生产线上的工人忙着分拣柚果,一辆辆满载柚果的大货车驶向粤港澳大湾区。梅州是广东最大的柚子产区,柚子产量约占广东95%、全国20%。

  今年,梅州梅县全区金柚预计产值46.2亿元,柚农人均年收入可达近万元,占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40%左右。此外,梅州大力发展“五子”产业(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打造除梅州柚外的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区域品牌。

  万亩油茶,香飘古邑。离梅州不远处的河源,是油茶重要分布区和理想生长地。当前,河源拥有国家油茶重点县3个、省油茶特色产业发展基地2个,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茶油年产能均占全省三分之一,亩均茶油产量约21公斤。今年8月,广东省河源市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在全国竞争性立项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唯一入围项目。

  在云浮市云城区前锋镇崖楼村,村民们正忙着开挖百部等南药。广东银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前锋镇的育苗基地,带动了1310户农户种植南药,户均年增收27600元。云浮市是广东省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南药之乡”的美称,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10亿元。

  县镇村联动

  城乡发展“一盘棋”更稳

  清远唯一,榜上有名,连州市入选“削薄类”典型县;河源市东源县、紫金县入选“进位类”典型县;云浮市新兴县则入选“创先类”典型县……近日,在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出炉,粤北6地入选典型县,35镇入选典型镇。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粤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乡村振兴任务艰巨而繁重。今年是“百千万工程”的开局之年,粤北五市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以机制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瞄准县域作为发力点,把镇域作为突破口,统筹县镇村一体化发展。

  县统筹▶▷

  压力传下去 热情涨起来

  “如果说原来的发展是县委‘火车头’拉着的绿皮火车,现在就是县、镇、村全列驱动的高铁火车!”河源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曾广生告诉记者,自“百千万工程”推进以来,全县上下都动起来了,发展的劲头涨起来了。

  奥秘何在?就在县委办公室墙上的一张表上。“你看,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领导领衔的驻县区指导组,进驻县区共同梳理任务清单,督导工作开展。每个市领导联镇包片,责任到人,解决实际问题。”曾广生表示,这是河源创新实施的“两翼齐飞”机制,防止上热下冷,保证到达末梢。

  一层一层压实,一级一级传导,高质量发展的热情在县镇村燃起来。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第三季度数据出炉,河源全市经济增速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增速,工业投资增速达43.3%。

  比学赶超的热情也在梅州上演。今年年中,梅州市出台《镇(街)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试行)》,为全市所有镇(街)共114个“考生”发放考卷。

  考官团由梅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市有关部门组成,围绕镇(街)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壮大实体经济等方面出题。

  用好考核“指挥棒”,明确发展“风向标”。细看《考核办法》,考核指标颇多,但围绕的主旋律无非一个:拼经济。办法充分考虑各镇(街)现实差异,结合实际将所有镇(街)划分为一类镇、二类镇、三类镇,根据镇(街)不同分类将8项指标进行权重比例赋分和单独加分,以最终得分进行分类排名。

  “今年的工作节奏明显快了。”雁洋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杨青表示,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镇里各个部门动起来、干起来、跑起来了。

  镇突破▶▷

  强镇富村公司探索发展新路

  破题攻坚,“镇”在突破!

  镇(街道)是连接城区和乡村的节点。答好镇域考卷,是“百千万工程”的破题关键。让镇村资产、资源“活起来”。一场围绕“百千万工程”的“吃螃蟹”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虽非粤北首创,在广东却是全新的探索。

  “我们公司打造了‘福珠’这个品牌,将本地的土特产进行统一包装、销售。”在南雄市福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珠农业”)的展厅里,南雄市珠玑镇副镇长叶春飞边走边介绍。

  福珠农业于去年7月成立,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强镇富村公司。这是韶关打造的合作社“升级版”。在韶关,一年来全市105家镇级强镇富村公司陆续成立,已经完成营业额5.07亿元,实现利润3864.86万元。

  有了镇级“统筹中心”,但是要干什么,怎么干?——明确特色资源有什么,根据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打造各具乡村特色的发展模式。

  “我们目前开发出四种经营模式,一是订单生产;二是揽接工程;三是资产经营;四是社会服务。”摸索了大半年,河源市鹤市镇强村公司的发展模式已思路清晰。今年4月成立,9月分红,该强村公司也成为全县第一家实现分红的公司。

  梅州五华县也在全市率先实现镇级国企“强镇富村公司”全覆盖,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升级。河源全市已组建77家强村公司(富民工坊),带动231个行政村平均增收4.9万元。

  村发力▶▷

  村集体经济“造血”办法多

  漫步云浮市云城区前锋镇,绿意弥漫的山谷内11栋“大棚”映入眼帘,还有些金属“小塔”立于其中。“这些大棚是现代化的高效养殖‘小区’。有了这个养殖小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能更上一层楼。”云城区盈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温洪杰介绍。

  聚焦村级集体“造血”能力不足的难题,云浮全面发起村级集体经济“砍尾”攻坚行动,以行政村、自然村两个层级为切入口,首创“政银企村”共建模式。今年6月,该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案例选编,为广东唯一,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活用资源禀赋,撬动资金支持,一批批村级项目得以投产。但是,振兴乡村要走对方向、走好路子,还有一项必不可缺的要素——人才。

  通过选聘“产业村长”,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是梅州市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的重要举措。

  不属于村“两委”实职干部,不纳入村干部考核,不领取报酬,梅州市的“产业村长”却有“一身本领”。他们或是具有经营头脑的公司高管,或是龙头企业的总经理,又或是熟知市场动态的社会能人。当前,梅州全市已聘146名“产业村长”,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身手”。

  人才、资源、资金、项目……从点到线到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清远把目光放大至全局,从乡村“建设”向乡村“运营”升级。

  重点打造“3个库”,重点解决“3个问题”。针对乡村运营缺乏人才、资源、项目三大难题,清远建立“人才库”“资源库”“项目库”,全面摸清家底明确乡村运营对象,进而搭建乡村与市场的对接平台,同时按照专家、雁归、经营人才、乡村工匠等不同人才分类,修建人才“蓄水池”。

  “林业+”

  让绿美粤北成色更足

  如果说绿色是广东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那么粤北一定是绿意最浓的那一笔。身处其中的五个地级市,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五,均在70%左右;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也同样位居前列,且总数占到了全省的四成以上。

  为后代计,为长远谋。2023年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开局之年。厚植绿色家底,擦亮绿美成色,粤北各地市上下同心、高位推进,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响应,不仅积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年度任务,更在“管绿、护绿、用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探索。今年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粤东西北不少地市林业产值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林业产值梅州增长22.5%,河源增长17.1%,位居全省前列。

  绿色,不仅是粤北地区的最大亮色,更日益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增绿+护绿▶▷

  向绿色要增量更要质量

  虽已入冬,从空中俯瞰,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依旧青翠葱茏。在海拔1600米的小黄山景区,随着气候逐渐变冷,1300公顷的五针松原始林正在逐渐呈现出罕见的蓝色。

  就在这片茫茫森林脚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物种上新——11月发现蜘蛛新品种“丹霞大斑蛛”;9月发现国宝级金斑喙凤蝶;6月憨头憨脑的鳄蜥出现在自然保护区的镜头里。

  从“稀客”到“常客”,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创建是当下粤北生态建设的缩影。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粤北各地全力以赴,在本就丰厚的“绿色家底”上,立足绿美广东六大行动做加法,结合各自地域特色,摸索的一套各有特色的“绿美战术”。

  韶关围绕“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创新“先造后补、政府兜底”和“一包三年、造管并重”的造林和抚育协同推进新模式。

  云浮全面梳理全市绿化空间资源,实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项目,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全市域大型义务植树活动。

  梅州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吸引建鑫、鹿鼎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大型企业来梅投资国家储备林建设,效果显著。

  河源把种苗工作作为绿美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培育本土苗圃基地,提高种苗生产现代化水平,完善种苗质量保障机制。

  清远发力绿美广东示范点建设,坚持不做大砍大采大伐,不搞形象工程,建设成永久性的高水平林分优化林相提升样板点、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

  针对森林资源中的活化石——古树名木,以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为重点,因地制宜,粤北各地就地打造兼具生态、景观、宣教、科研、历史文化传承、留住乡愁等作用的古树公园,集社会全体力量守护这份绿色传家宝。清远还为全市3977株古树名木全部上了保险,让古树也能“老有所依”。

  不仅要数量,还要质量;不仅要眼下,还要长远。以市、镇、县、村四级林长体系为依托,粤北各地党政合力,确保每一片绿色“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让每一片绿色都得到最好的管护。

  截至目前,粤北五市已经完成林分优化面积119.35万亩,新造林抚育54.29万亩,累计植树造林899.49万株。东西绵延700多公里的巍巍南岭腹地上,春天种下的一片片多层次、多色彩的乡土阔叶林在生根发芽,迎风招展,为粤北地区绿色家底又添上丰厚的一笔。

  活绿+用绿▶▷

  “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绿色,从来不仅仅属于遥远的森林,更应该走进城乡,成为可为百姓共享的生态福利。积极推进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应有之意。

  今年以来,粤北各地持续提升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五边”绿化美化品质,深入开展“四旁”植绿活动,推进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加强立体绿化美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城镇和城市绿化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家园。

  一条条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景观廊道正在延伸;一条条“村村有颜值、处处皆风景”的乡村示范带加快形成;一座座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不断涌现。在刚刚发布的广东省森林城镇的名单上,13座粤北小镇榜上有名。

  绿色版图的不断扩展,不仅仅是为了美。在粤北广大山区,绿水青山的美丽“颜值”,正在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丰富价值。一批诸如油茶、竹子、中药材、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加快发展、形成规模。

  曾经收购价不过三五毛的麻竹笋,今年涨到了2元一斤。这两年,清远市将麻竹笋列为“百亿产业”之一重点打造,打出了一套集种植、加工、销售、宣传于一体的组合拳。今年清远麻竹笋的产值预计能达到80亿元。

  在过去,竹林土地并不起眼,而如今,它们却成了梅州蕉岭的“聚宝盆”。一根根竹子被砍下,运往公司的生产车间,制成长短统一的竹板。而竹屑及边角料则在大型竹炭生产机器中,制成了竹炭成品。连片的南药和食用菌也在毛竹林实现规模化栽培。

  而在云浮,丰富的南药资源正在吸引一条总产值突破百亿元的产业链加速形成。目前,全市南药种植面积达120万亩,约占全省的1/5;拥有中医药企业78家,以及2个广东省中医药产业培育园区,广药集团等知名药企接连进驻,中药加工产业产值超25亿元。

  林下经济也带动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疗养等二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林业+模式,聚焦绿色资源转变为金色财富,为绿美生态建设注入源源活水。

  粤北五市高质量发展亮点

  韶关

  ●重点打造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轻工产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电信、德衡、万国数据等10家企业已完成土地摘牌。

  中国电信等9个项目已完成能评批复

  电信、联通、万国数据、中瀚云等4个项目主体已动工建设

  ●共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0家

  ●全市105个镇(街)已全覆盖成立镇级强镇富村公司,分红给村集体550.89万元,带动120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今年,韶关5个镇入选广东省森林城镇

  河源

  ●大力发展“6+5”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百亿级水经济产业、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百亿级机械与模具产业

  ●1—7月,河源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6.76亿元,同比增长14.7%

  现有在建项目16个,投产达产后可实现产值增量近146.1亿元

  ●河源今年新增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84家

  ●积极探索“反向飞地”发展模式,8个合作共建地已挂牌成立

  ●今年,河源4个镇入选广东省森林小镇

  梅州

  ●打造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力争先进材料产业集群2025年产值超600亿元、2027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初步形成从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精深加工的稀土产业链,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63亿元,今年1—8月实现13.03亿元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累计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

  ●打造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区域品牌

  ●现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2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19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4个

  清远

  ●规划省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园区,深入实施工业产业“十百千”计划,发展壮大现代轻工纺织、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建材、智能家居、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

  ●1—8月,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累计达成意向入驻企业8949家

  ●清远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量翻倍,目前已突破500家

  ●全力打造清远鸡、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丝苗米、连州菜心五大百亿产业

  ●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6个,国家级产业园2个、省级产业园18个

  云浮

  ●加快打造金属智造、绿色建材、现代农业“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清洁能源、信创产业、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十大园区产业”

  ●首创“政银企村”共建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案例选编

  ●大力推进省中药材产业化种植基地建设,做优做强南药产业。建有南药种植示范基地155个

  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5个

  已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南药)产业园1个

  省级现代农业(南药)产业园2个

  省级南药标准化试点3个

  ●共有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个

  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6个

  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个

  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2个

  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3个

  省级示范家庭林场1个

  南粤森林人家7个

  专家论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曹佳斌:

  “两山”高效转化

  释放粤北生态红利

  粤北地区要持续紧扣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加快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高效转化,让守着绿水青山的粤北父老乡亲吃上“生态饭”,吃好“绿色饭”。由此,要重点做好“加减乘除”四道必答题,充分释放生态红利。

  一要做好加法题: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因地制宜推广林药、林菌、林下养殖等多种森林复合经营模式,开发和扩大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养规模,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推进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全产业链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建立“生态+农业+文旅”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围绕大湾区产业、资金和创新要素,招引一批有实力、能落地、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林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辐射带动林农兴绿致富。

  二是做好减法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体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稳步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稳步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深化农业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管理,试点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持续推进畜禽养殖禁养区清理整治。

  三是做好乘法题:全面盘活绿色资产。高标准推进国储林建设,盘活林地林木资源、有序流转。持续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推动绿色农机装备、绿色种养技术等的研发、升级和应用,更进一步地提升农业创新效能。以固碳增汇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林业碳汇试点建设,积极探索“林业+金融”,推动林业碳汇“绿色+贷款”“绿色+保险”业务,开发推广绿色金融产品。

  四是做好除法题:优化协同治理机制。积极探索“河”“湖”“林”协同治理新模式,多环节、多领域、多角度联动机制建设,加快从“多长独制”迈向“五长联治”,切实保护和科学利用生态资源。“零容忍”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断健全“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生态损害赔偿、污染举报重奖等一系列长效机制。持续打好森林“防灭火”“防病虫害”“防滥砍乱伐”三防攻坚战。

  南方日报记者 李恺莉 赵文君 张宇驰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