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变革重构 深圳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全过程创新

2021-08-18 15:11 来源:南方网 马芳 杜艳

  曾经,4个“90%”是对深圳创新规律和特点最经典的总结;而今,深圳以创新思路谋划先行示范,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实现创新体系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

  几天前,创立仅两个多月的中科碳元(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这家诞生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年轻企业,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孵”出的,也是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培育的企业之一,立志“长成”全球DNA数据存储领域的龙头企业。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是深圳经验中的重要一条,而中科碳元就是这个链条中孕育的成果之一。

  把创新融入发展基因的深圳,正努力向世界一流创新之都迈进。发力源头创新、打通创新链条,广聚创新人才,深圳努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深圳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筑台垒基。

  打通创新链让科技成果“沿途下蛋”

  “祝贺俊彪!首个DNA存储公司扬帆出发!”8月12日,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陈立在朋友圈转发了中科碳元获融资的消息。中科碳元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戴俊彪正是该院研究员之一。

  7年前,“80后”刘陈立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加入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于3年后成立。如今,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已形成一支多学科交叉汇聚、以海归为主的近千人青年团队。

  2018年,深圳先进院作为牵头单位,开始建设全球首个合成生物重大基础设施。作为深圳十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该设施的主体建筑今年初已完成封顶,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生命系统设计与制造平台,为全国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科研“顶天”的同时,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积极推动与企业合作,并与企业共建10余个企业联合实验室。2020年3月,该所与深圳市光明区政府共建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共同探索建设“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打通从原始创新到推动创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为后来成为深圳47条创新举措和做法之一的“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蹚出新路。

  “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创新过程的比喻,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打破空间壁垒,在“楼上楼下”共事,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刘陈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目的是为了缩短从技术到产品这个转化研究的周期。生物技术类的公司如果跨不过去这段时间,大部分会死在这个‘死亡谷’里。”他说,企业跟研究院共用仪器设备,让初创公司以很低的成本开始运行,研究院又为这个企业提供智力支撑。“穿白大褂的(科研)和穿西装的(产业)在一个楼里,在电梯上就可能解决一个技术问题。”

  深圳先进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樊建平认为,这种科技与产业对接的新模式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它能更大程度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加速创新链条的打通。

  资源共享让科学家与市场贴得更近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今年6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0年,深圳青年科学家的流入比例在国内城市排名第一,而流出比例则低于5%,为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最低。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专家、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告诉记者:“深圳青年科学家的研发能力较强,与深圳‘十二五’规划以来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改革了大学、研发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促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等,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近年来,深圳对高端科研人才的开放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大学和研发机构、教授和科研人员与企业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8月中旬,虽然学生尚未开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高校内的一些检测设备已在高效工作,部分测试仪器甚至24小时工作。这些仪器部分是为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而忙碌,部分则是为深圳乃至全国各地的大中小企业服务。

  在这些设备中,原价值300多万元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设备是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交易量最高的科学仪器。这台设备就来自于李宝华教授负责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中心。

  李宝华2005年就开始推动实验设备共享,2008年正式开始实施,如今,他所在的中心已对外共享社会和产业有需求的近亿元设备,既为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助力企业发展创新,也避免设备闲置,整体设备运行使用效率近100%。

  李宝华告诉记者:“我有过缺少设备做研发的经历,见不得设备躺在那里浪费,而且我们喜欢跟企业打交道,既能了解企业需求,又能向产业界学习经验,让我们的科研、教学更符合市场需求,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以免‘跑偏’。最近几年,我们的毕业生在企业那里也越来越抢手了。”

  截至今年7月底,作为大型科学仪器与社会需求的“鹊桥”,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已集聚入网科学仪器10863台套,这些总原值超百亿元的仪器开放共享率达64.58%。即使是资金有限的创业者,也可通过该平台以较低成本申请使用价格高昂的高精尖大型科学仪器,而且可获得有资格的仪器设备操作员支持。

  来到深圳近20年,李宝华对深圳的4个“90%”创新生态如数家珍: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专利发明出自企业。

  在他看来,这是深圳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深圳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最大“王牌”。工作、生活在这样的创新氛围中,深圳的科学家理应离产业更近,离市场更近。

  ■数读

  ●在基础研究经费方面,深圳市级财政投入从2017年近10亿元增加到2020年44.85亿元,并以立法形式确定每年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020年,深圳全市专利授权量22.24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累计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693家。

  ●2020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累计突破1.86万家,较5年前增长2.4倍。

  ●2021年上半年,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超过25.8万户,同比增长10.4%。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66.4万户,同比增长7.5%,按照常住人口1756万人计算,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08.6户,拥有企业131.5户,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2021年上半年,深圳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79.5%,两年平均增长61.5%;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3.28倍和1.21倍,两年平均分别增长30.4%和66.8%;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32.4%,两年平均增长1.38倍。

  ●2021年上半年,全市二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630.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3%,增加值增长13.0%。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增加值增长44.1%,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30.9%,数字与时尚增加值增长23.9%,新材料增加值增长22.5%,绿色低碳增加值增长19.9%,生物医药和健康增加值增长11.6%。

  南方日报记者 马芳 杜艳

编辑:谢伟东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