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打造强大创新引擎
新型研发机构三年成果转化收入1500多亿,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的源头来自于科学的发现、科研成果的发明。强大的科学(研)体系的支撑,是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的“金钥匙”。
广东打造广深科创走廊、对标世界一流科创中心,自然十分看重科研能力,致力于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政策,不断提升广东科研能力,以促进科技创新。
对标世界
明年将建成散裂中子源
散裂中子源,这个让人颇为陌生的名词,未来将改变珠三角乃至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的地位。
2011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市奠基建设,这一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研究平台总投资达16.7亿元,预计将于2018年建成。建成后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将是我国最大的科学装置,与美国、日本、英国散裂中子源一起,构成世界四大脉冲式散裂中子源。
据中科院院士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是一个利用中子来探索微观世界的工具,可以像X射线一样拍摄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在工程、复杂流体、聚合物、医药、结晶材料、超导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东莞还在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打造国内领先、世界闻名的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面向全国全球的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科技创新的源头正是科学(研)的发现,所以在打造世界级的科创走廊时,必定要打造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一流的科研机构。
建设散裂中子源这一科学装置的意义,正在于此。
聚力科研
诺贝尔奖得主纷至沓来
极具创新活力的广东已是吸引人才的新“磁石”,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们正成为提升广东科研水平的重要力量。
今年8月,世界顶尖医学研究机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与广州开发区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打造冷泉港(广州)研究院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共同设立冷泉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要知道,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圣地、“分子生物学摇篮”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共诞生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
而广州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的热忱,使得包括戴维·巴尔的摩在内的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纷纷到访广州,筹划在穗展开合作。
今年4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和由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同时成立,使得深圳继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之后,再有两所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除了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广东提出并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倍增计划,将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要实现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8家左右。
同时,还加快中微子二期实验室(江门)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山大学“天琴计划”和海洋科考实习船项目前期工作,创建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
截至2016年底,广东已建有283家重点实验室,其中省重点实验室21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72家。
瞄准产业
新研发机构三年创收千亿
围绕广东优势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广东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对接,重点组织实施了计算与通信芯片、新型印刷显示、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完成了一批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创新产品的布局。
广东还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引入技术就绪水平评价方法,开展省重大科技专项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显示,各专项关键技术就绪水平明显提升,优良项目共223项,占79.6%,53项核心关键技术瞄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181项瞄准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全省新型研发机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新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6家,总数达180家,研发人员近4.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近7000件,近三年成果转化收入达1538亿元。
广深莞打了哪些“创新牌”?
作为科创走廊的创新节点,广州、深圳、东莞在科技创新方面都有亮眼表现。
广州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4家,数量居全省第一。此外,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引进院士项目4个,高科技企业20多家,成立了微纳能源等10个高水平研发中心。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已有5个研发中心入驻,孵化5家高科技企业,并投入了5000万元合作成立了广东浙大粤科华南创新基金。目前,再生医学与健康、海洋(南海)领域的省实验室已经基本确定落户广州。
在深圳,国家基因库已经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库之一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库。同时,深圳新建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10家,累计达1493家。深圳全年组织实施1235个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加快推动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迈进,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无人机、柔性显示等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华为短码方案成为全球5G技术标准之一。
东莞则采取协同创新的方式,与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国内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运营机制,不断提升对区域产业和企业的技术辐射支撑作用。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32家,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