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香港创新力量与大湾区产业链优势互补 东方之珠迈步科创新里程

2022-07-02 10:22 来源:南方网 王勇幸 陈晨 张诗雨

  6月3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陪同下,前往香港科学园考察,同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 程院院士和科研人员、青年科创企业代表等亲切交流。 香港科学园由香港科技园公司负责管理营运,香港科技园公司是由特区政府设立的法定机构,长期致力推动香港科创发展。截至2021年3 月,园内共有23幢设备完善的大楼,总楼面面积共40万平方米。科学园正在分阶段扩建,以增加研发空间。

   7月1日,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回应媒体:“我们必定把握‘十四五’规划及大湾区的机遇,配合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及双城三 圈的发展,加快港深两地融合。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意义重大,我们会继续壮大科创生态圈及科创人才库,让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香港科学园是香港回归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香港科创发展的一个缩影。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 心,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深化内地与港澳科创合作关系。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及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香港,正朝着这些目标稳步迈进。

  科创是香港自身发展需求

  在深港接壤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全面完工后,这里将成为香港最大的科创园区。2021年10月,林郑月娥接受南方网、“今日香港地”记者采访时说,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将以科创作为重要的引擎。

  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李家超今年提出,将设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发展部门,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和互动,以北部都会区作纽带共建高质湾区,开拓及带动多元经济。他说:“‘十四五’规划已经给了香港很好的定位,其中包括把香港建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最直接的一个方向。科创可以确保我们的竞争力,没有科创就没有未来。”

  为创业产业寻觅土地早已列入香港特区的事项中,特区政府地政总署署长黎志华告诉记者,地政总署早已就中长期的科创用地开始筹谋,“我们希望在落马洲和新田预留一百五十公顷的地方,去发展创新科技城;另外一方面,我们希望对马料水的填海项目重新研究,以及研究积极将沙田的滤水厂搬进岩洞中,希望可以腾出超过90公顷土地给香港的科创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发展科创将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提供持续动力,还可以解决过往发展中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土地住宅问题,二是某些领域较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力问题。他说,通过发展以科创产业为引擎的北部都会区,将能够大力开拓土地,解决香港房价贵、住屋难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吸引人才来港发展。在本地人才培养方面,也将紧贴变化、扬长补短,更好地适应国家的发展战略。

  摸索一条创业孵化之路

  香港科学园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发及企业孵化基地,目前拥有1100多家企业和1.7万余名创科从业者,其中包括两家“独角兽”企业和一家上市公司,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进驻、设立实验室。

  此外,香港有5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拥有两所世界前50名的医学院。高校科研能力,为科创产业奠定基础,也摸索出了一条科创“孵化”之路。

  1992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创办香港科大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探索一条跨境创业孵化之路,“我们现在在香港科学园办训练营,利用寒、暑假期,帮助香港各个高校的学生学习怎么做产品创新。”

  黎志华也和记者讲述了一个典型的孵化案例。现在香港地政总署制作地图、土地执法普遍会用到无人机,而无人机与香港恰好渊源颇深。全球商用无人机企业中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汪滔,就是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之后,在导师李泽湘的帮助下创立大疆。

  当香港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获得知识产权后,就能在内地大批量生产。香港的创新力量和内地的产业链结合在一起,产生出许多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的产品,这是大湾区共融发展的优势,也是香港科创的远景。

  李泽湘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不少科技公司的创业者毕业自香港高校。他们正利用大湾区的产业基础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从而成为国际上的领军企业、龙头企业。

  广东逸动科技创始人陶师正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目前专注于船用电力驱动系统的研发和生产。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供应链反应速度之快深有体会:“同样一个零件,你如果需要加工或者制造,在美国可能需要花1—2周的时间,但是你在中国、在大湾区可能1—2天就可以了。”他表示,大湾区庞大的人才储备和强有力的技术、金融支撑同样为科创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科创、金融相互赋能

  “当我们发展科创的生态,除了科研力量和产业园之外,还需要有不同的资金去投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告诉记者,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过去几年,我们大概投入和承诺投入的资金超过1300亿港元,去建立一个比较蓬勃的科创生态,科创会是我们未来其中一个发展的动力。”

  谈及香港在科创发展方面的优势,陈茂波表示,香港除了拥有一流高校的科研力量、国际化人才库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外,香港在金融产业中独特的地位也能为科创产业赋能。“科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不同类型的资金投入,除了通过私募基金募集科创资金,还能在香港上市。香港为科创产业发展提供全资金产业链的配套。”他说。

  同时,香港也通过为科创企业上市提供便利进一步稳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今年3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香港的总排名保持在全球第三位。“但我们要如何做得更好呢?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比较的时候,我们要如何继续保持领先?”陈茂波提出,立足湾区,与内地城市互联互通,将能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香港金融、贸易、航运发达,但在制造业方面是短板,也缺乏大型科技园区。这恰好是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强项”。

  茵塞普科技创始人余广滔是把握了这一机遇的香港创业青年之一。2019年,他在深圳前海创立了自己的生物科技公司,核心技术是用昆虫生物技术来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昆虫蛋白和有机肥料。谈到自己的创业历程,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最大的优势就是立足湾区,将大湾区各个城市的产业链实现优势整合:“借由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优势,我们的产品已经出口到了美国。”

  大湾区科研力量深度融合

  近年来,大湾区各项科研要素实现便捷流通,过去两年内地已经批出了超过4.4亿元人民币,给香港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项目研发或建立实验室,其中接近一半来自广东。

  根据公开资料,香港至今已设有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以及22所中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与此同时,香港的科研团队也参加了祖国不少重大科研项目。例如嫦娥五号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就是由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团队研制。容启亮告诉记者,单个实验室,很难提供所有设备,因此测试是在全国各地完成的:“香港可以做一部分,我们有好的想法,如果真的要实施,也要与内地一起,才能做出好的东西。

  内地的科研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为香港提供服务。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告诉记者,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南沙分中心为200多个香港科研团队提供了超算服务,“以前香港的老师在香港把数据拷贝到U盘、硬盘上,找个学生跑到深圳或者天津。靠人把数据运过来,再运回去。现在老师不需要这么做,只需要在香港的学校里就能直接使用天河2号的超算能力。”他介绍,过去几年香港的高校使用的天河2号超算达到超过2亿核时,换算成家用高性能PC需要计算超过3000年。这些计算成果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的团队帮助中国香港队通过风洞计算改善骑行姿势,拿下东京奥运的自行车赛事奖牌。

  展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陈茂波告诉记者,他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粤港澳大湾区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国际化程度高,二是在创科、金融和涉外经贸合作有丰富经验,“做好自己的擅长的方面,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已经是有很好的发展,同时助力国家发展”。

  南方网记者 王勇幸 陈晨 张诗雨 发自香港

编辑:何敏辉   责任编辑:郭昊奇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