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和深圳相隔仅100公里的两座一线城市,一个内敛,厚重;一个轻盈,灵动。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双城联动”活力迸发,闪耀粤港澳大湾区。近年,广东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在这个新的历史征程,广深再次双星耀眼,从相互竞合,走向共同担当,上演广东碧道“双城记”。
羊城篇
“打造理想水生活,绘就千里长卷,最美广州”,广州二千多年临水而居、依水建城,碧道蜿蜒的美好画卷令人神往,“理想水生活”是什么样子?广州告诉你!
一、高点站位,创新“八道三带、综合治理”碧道内涵
广州市积极探索新时期碧道建设时代内涵,以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为引领,将碧道建设作为治水工作升级版,实现从单纯治水到城市综合治理,形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营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行动。
通过打造广州碧道:理想水生活,还清于水、还水于民、还绿于岸,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实现空间综合利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激活片区多元价值。
结合自身实际,深化细化省万里碧道“三道一带”空间要求,提出“水道、风道、鱼道、鸟道、游道、漫步道、缓跑道、骑行道”八道合一和“滨水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三带并行的“八道三带”空间范式,保护珠江生态岛链、建设碧道风廊、水鸟走廊,恢复鱼类洄游生态圈,打造蓝线上的公共服务综合带,实现堤内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系统治理,形成广东碧道建设的“广州方案”。
二、高点谋划,打造“广州新六脉、羊城四境”碧道空间
主动衔接省域碧道布局,依托广州北树南网水系格局,构建三纵三横、通山达海的珠江碧道-广州新六脉(通山达海线、山水画廊线、广佛发展线、城央环岛线、黄金水道线、田园风光线),塑造溪-涌-河-江-海多层次碧道网络,结合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生态型四种碧道类型,营造“宜居生活圈、水岸公园带、碧道风景画、河湖生命体”的碧道羊城四境,彰显广州依山、沿江、滨海的最美自然禀赋,完善宜居宜业宜游城央生活圈,再现岭南水乡田园风貌。
三、聚焦前端,坚持“一区一特、一河一策”规划引领
积极整合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团队,成立全市层面碧道技术咨询联盟,提供“全层次、全专业、本地化”的技术支撑服务,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市碧道总规和建设指引,全面对接各区需求、全程指导各区建设,实现碧道建设“一区一特”,坚持重点把控、示范带动,开展“一河一策”重点河涌设计和“一区一示范”碧道试点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先行先试,逐步推进全市1506公里碧道建设工作。
四、聚焦实施,制定“碧道十条、分类标准”建设要求
以“水清岸绿、广府生活、八道三带、缝合城市、新旧共生、赏粤四季、绣花功夫、适老适幼、经济适用、共同缔造”的“广州碧道十条”实施准则,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坚持面向实施、经济适用原则,按市民的需求确定碧道建设任务,逐步提升碧道品质、完善碧道功能;分类制定四类三级建设标准,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杜绝铺张浪费,因地制宜开展碧道建设。
五、注重融合,推进“双轨联动、双向借力”实践模式
坚持双轨联动,强化上下联动机制。一是省市双轨联动,广州市积极落实省碧道总规关于建设目标、主题特色、重点任务等要求,并在空间格局、建设计划、特色碧道打造等方面反馈诉求;二是市区双轨联动,市层面向下重点统筹碧道布局、建设任务,开展碧道技术咨询,区层面以属地碧道建设反馈资金和技术需求。
开展双向借力,整合现有工作成果。一是借力治水,充分利用堤防工程建设和197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建设两岸都市型碧道,进一步推进河流渠箱改造、排水单元达标、岸边面源污染治理;二是借力双道,借绿道借驿道,在现有735公里滨水绿道驿道基础上优先开展碧道建设,优化水质环境,确保碧道、绿道、古驿道互联互通、成网成片。通过双向借力实现各类治水、治岸、治城工作高度融合。
六、注重多元,探索“引资引智、共同缔造”多方参与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多元参与,开展“碧道大师做”、“碧道创客做”,寻找碧道“灵魂”设计师,积极探索碧道建设的共同缔造模式,实现碧道共建共治共享。如阅江路碧道试点中正邀请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开展碧道驿站、连接桥等公共设施设计,以大师参与碧道本土设计,为广州碧道建设提供世界一流的设计作品,并总结经验形成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碧道建设“广州样板”。
目前,全市已建成蕉门河、东山湖、增江、花都湖、阅江路、海珠湿地、流溪河等省、市级试点碧道共113公里。
★南沙凤凰湖、蕉门河试点:试点长度5km,活化原有采石场打造成水岸公园,利用连通渠、涵洞等与蕉门河及周边河涌贯通,形成具有调蓄功能的水利设施,水质可达Ⅲ类水标准。采用自然缓坡的生态堤岸,构建生态排水沟、生态旱溪、雨水花园等多样化海绵绿地。随着水质改善和碧道建设,划船、赛艇、桨板等水上运动也在蕉门河悄然兴起,逐步成为了南沙区的“城市客厅”。
★海珠区阅江路碧道试点:试点长度2.6km,通过串联周边水博苑、会展公园等特色节点,增加防洪、治涝、海绵、治水等科普展示点,以线串点、以线带面,推动沿线功能升级,建设湾区国际品质水岸。服务好会展区、互联网聚集区、总部商务区的功能需求,为市民提供全新的休闲游赏空间。
★增江碧道试点:试点长度6.5km,以增江画廊为背景蓝图,通过绿道游线、慢行游线、水上游线三道交通体系打通沿江堵点,整合沿岸天然林带,生态田园风光,古朴村落景点等元素,打造“一江两岸”全域旅游。
★海珠区海珠湿地碧道试点:试点长度6.8km,建设垛基果林湿地,新增浅水湿地觅食区10.5公顷,延伸水上碧道游线800米,修复潮间带鸟类栖息地、鱼类栖息地、昆虫栖息地等3类自然生境,激活湿地活力。
鹏城篇
“碧绿相通,水城相融”,深圳以河为轴,以水为魂,促进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
让城市因水而美、产业因水而兴、人民因水而乐,“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是什么样子?深圳告诉你!
一、坚持开拓创新,高站位诠释碧道时代内涵
深圳创造性提出“五道合一”的碧道内涵和“水产城共治”的核心理念。
★“五道合一”:即碧道首先是一条安全的行洪通道,其次是一条健康的生态廊道,一条秀美的休闲漫道,一条独特的文化驿道,一条绿色的产业链道。
将碧道打造成为“河湖+产业+城市”综合治理开发的样板区,引领产业结构转型、用地结构调整、居住条件改善、服务功能升级,推动沿线休闲游憩设施、文化消费设施、交通和市政设施建设、旧工业区与城中村更新等,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二、坚持对标一流,高起点谋划碧道建设蓝图
深圳学习借鉴国际一流湾区的治水经验,引进高水平团队,编写形成《深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报批稿),待报市委市政府审批。
规划描绘了碧道建设的总蓝图,提出构建“一带二湾四脉八廊”的碧道总框架。
★“一带”即“一片湖库串联之带”:依托中部山脊连接周边星罗棋布的湖库,串湖成线、串珠成链,结合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打造游憩组团带,还湖于民。
★“二湾”即“两条东西连通之湾”:西海湾碧道由“珠江口海岸线—深圳湾—深圳河”组成,沿碧道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节点,打造都市休闲碧道;东海湾碧道由“大鹏湾—大亚湾”组成,沿碧道布局生态科普和旅游配套服务节点,打造环境保护、周末郊野碧道。
★“四脉”即“四组城水交融之脉”:以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干流为脉,结合流域生态要素、产业形态、发展目标等,将茅洲河打造成高新科技的智造之河,将观澜河打造成创新创业的商务之河,将龙岗河打造成绿色发展的低碳之河,将坪山河打造成休闲后花园的生态之河。
★“八廊”即“八段山海通达之廊”:依托大沙河、福田河、布吉河、沙湾河等打造8条廊道进一步丰富完善碧道体系,并与现有的绿道体系充分衔接,形成“碧绿相通,水城相融”。
★茅洲河碧道:作为“四脉”之首的茅洲河,其规划定位为“湾区东岸绿脉、深圳西部门户”,深圳将碧道划分为六段,以勾勒一幅“一河引领,六段生辉”的山水画卷为蓝图。其中宝安段6.1公里被列为省级大湾区碧道试点项目。
三、坚持先行示范,高质量打造湾区碧道样板
一是建成茅洲河碧道示范段。茅洲河碧道省级试点段6.1公里,目前2.1公里先行示范段已建成,打造出一个由湿地公园、水文化展示馆、亲水活力节点、特色水闸、啤酒花园等主要节点的生态人文纽带,深圳市水上运动训练中心在此落户,江碧环保科技创新产业园将实现流域工业入园、绿色生产。
二是建成大沙河碧道。结合沿线的西丽湖、大学城、高新区、科技园等极具代表性的城市节点,分段打造“学院之道”、“城市森林”、“活力水岸”等不同主题,设立赛艇中心、书吧、茶吧、咖啡厅等配套设施,打造了一条河、湖、海有机串联的“城市项链”,被市民称为深圳的“塞纳河”。
三是建成石岩湖碧道。以“一山、一河、一湖”(羊台山、石岩河、石岩湖)为空间架构,将郊野公园、市政公园、湿地公园等串联起来,实现片区组团资源绿色共享,打造回环、完整的生态绿色廊道,实现“以水为脉、绕绿成环”。同时突出休闲娱乐、科技文化等,所有节点建筑实现WiFi全覆盖,所有驿站设置智慧系统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所有路段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使石岩湖碧道成为生态性、功能性、艺术性兼得的绿色基础设施。这些各具特色的样板碧道,为深圳全面铺开碧道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引。
深圳市委市政府将今年确立为“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治水主战场将转向碧道建设,推进水、产、城共治,通过碧道建设将考验水污染治理成效,将促进水污染治理向更高标准、更深层次推进。
▲福田河碧道
广东各地碧道美景画卷正徐徐铺开,以水为脉,碧波潋滟,绕绿成环,让大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一丝舒缓,你期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