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广州大力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在科普载体建设和科普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普嘉年华、科普讲解大赛、科普开放日、科普集市、科学论坛、科普“五进”等多种科普产品形态陆续涌现,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科普品牌,在全国范围内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挖掘和培育一批特色科普项目,助力广州地区科普高质量发展品牌化建设,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指导,广州科普联盟联合南方网、粤学习策划推出《广州科普品牌观察》系列报道,深入宣传广州科普品牌建设的特色亮点和有效经验,推动广州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争做全国科普的“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
去年,一批“小小育花匠”在广州市儿童公园亲手种下他们参与培育的“广州一号”矮牵牛,同时种下的,还有心里那个炽热的科学梦。至此,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简称“市园科院”)打造的“小小育花匠播种新希望”系列活动完美落下帷幕。
据悉,“小小育花匠播种新希望”系列活动是市园科院以“听见花开”为品牌,在近两年推出的创新科普活动,已陆续举办多场,吸引大量青少年参与。2024年10月,市园科院“听见花开”科普品牌在一众科普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广州市2024年度优秀科普案例”殊荣。
市园科院科普管理员、园林工程师廖海娜表示,近年来,“听见花开”系列科普活动基于自身在林业园林行业的科研资源优势,结合城市特色,以花为媒,不断创新形式,拓展内涵,厚植科技梦想,培育“创新之花”。
花花世界,厚植梦想
广州花朝节、鲜花花卉展、羊城菊会、迎春花市……每年,广州都举办各种大大小小的花卉活动。不仅如此,大到公园、小到阳台,这里最不缺的就是花。
广州何处不飞花,广州更是无人不爱花。“听见花开”,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浪漫,正如广州人对花的执念。如此看来,以花为媒,确实是一个极佳的切口,既彰显出市园科院在花卉种质资源创新的优势和特色,又充分结合了“花城”的深厚文化底蕴。
据了解,“听见花开”科普品牌成立于2018年,以广州“千年花城”城市品牌建设为背景,以市园科院数十年的科研成果为内容,以广州市民、青少年、行业从业者为主要受众群体,持续开展一系列以“花”为主题的科普活动。
廖海娜表示,与本土特色文化活动相融合是“听见花开”品牌的亮点之一。“项目与国际花艺展暨广州园博会、簕杜鹃花展、羊城菊会等花事活动结合举办,这些传统文化活动本身极具岭南本土特色,通过‘花’文化主题科普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岭南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科技与岭南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公众在欣赏万紫千红的花城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科技兴邦的时代脉搏,实现了科学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文化和情怀无疑是科普工作的绝佳“开胃菜”,但是科普要走深走远、建立品牌,还得上“硬菜”。这道“硬菜”就是市园科院在国内领先的花卉种质资源创新。
市园科院1978年成立,先后整合广州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绿化公司和林业科技推广站三个单位,目前在广州有8大研究基地。多年来,园科院培育选了长春花、杜鹃花、月季花、三角梅、野牡丹等多种花卉品种,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开遍广州人行天桥的三角梅。“我们先引种、驯化、研究,然后培育适应华南地区气候、适合在桥梁这种极端环境生长的三角梅品种,最后向市场做推广。”廖海娜说,市园科院桥梁绿化全国领先,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广州桥梁绿化成为“花城广州”的重要城市名片,是国内桥梁绿化最早、最多、景观效果较好的城市。
“广州系列”矮牵牛
历经20余年的资源收集、种质创新及新品种培育工作,市园科院打破了国外种子公司的垄断,解决种业种源“卡脖子”问题。去年,市园科院全球首发广州系列矮牵牛品种“广州1号”,首次认定“婷粉矮牵牛”等植物良种及授权新品种6个,截至目前共自主培育花卉新品种14个。其中园科院培育出的适合广州地区推广应用的耐湿热草花品种——优良杂交F1代新品种,是广东省申报的首个杂交F1代草花新品种,已申报广东省林业良种。
基于此,市园科院在2023年迅速推出“小小育花匠”系列科普活动,将最新的科研知识面向青少年普及。廖海娜告诉记者,“小小育花匠”系列活动共有5次课程,孩子们可以亲身参与矮牵牛自交人工授粉、结果、收种子、播种、幼苗上盆、开花及花园共建等全流程,沉浸式体验草花种质创新科研工作。
以花为媒,充分利用自身科技资源,市园科院多年来持续扩大科普版图。目前,市园科院已有各级普教育平台13个,获授各类科普基地牌匾13块。2023年,在市园科院同和基地建成广州市第一个以林业园林为主题的科普馆,目前也作为“听见花开”科普品牌的重要活动场所。
听见花开,知是春来
厚植科技梦想,静待创新花开。多年来,市园科院不断丰富科普形式,源源不断地为“听见花开”科普品牌注入活力与内涵。
目前,“听见花开”品牌已相继衍生出“植物医生”“小小育花匠”“城市自然家园”等相关子品牌课程约40个,涵盖了生态学、林学、植物学、风景园林、昆虫学等学科,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既有科学讲座、成果展示、园林导赏,也有科学考察、科学探究与操作体验,极具本土特色也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兼顾趣味性和科学性。自此,“听见花开”科普内容已覆盖花卉种质培育、植物种植、植物保护以及与花相关的生态研究等全链条。截至目前,“听见花开”系列科普活动已开展超720余场,受众超120万人次。
廖海娜认为,科普工作的关键在于“让科学不再沉闷枯燥,不再高冷疏离”,如此才能激发受众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后续,“听见花开”品牌还会持续地推出与“花卉”主题相关的公民科学、青少年科研项目等。
青少年是科普教育的主要受众之一,市园科院还通过加强与学校合作,推动科普资源与教育深度融合。在广州,市园科院已与40多家学校开展科教融合。比如市园科院深入体育东路小学的第二课堂,融合科学课、劳动课以及更多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同时加入了人工智能等元素综合开展,探索跨学科教育新模式。廖海娜表示,“对孩子来说,他们能在实践中学到关于林业园林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融合其他学科,注重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素质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有效落地。”
不仅如此,“听见花开”品牌未来或将进一步升级,探索“高精尖”公民科学项目。据悉,市园科院计划开展青少年科研活动,比如让初高中学生、高校学生实际参与到市园科院的专业科研实践中,由科研老师指导开展研究工作,“他们出了科研成果之后甚至可以直接发表论文”。
花开有时,长耕不辍。科普品牌的建设不仅需要拓展广度、深度、高度,更需要“久久为功”的恒心与使命必达的魄力。“我们坚信‘听见花开’品牌以诗意开局,也必将收获花开满园的浪漫。”廖海娜说道。
总统筹:杨诚钢
执行统筹:骆田子
策划/主笔:邹长森
协调:吴晶平、罗静婷、罗婉艺
指导单位: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出品单位:广州科普联盟、南方网、粤学习
支持单位: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