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州科普品牌观察 | 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融合地方特色,打造体系化科普IP

2024-12-03 16:59 来源:南方网

编者按:

  近年来,广州大力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在科普载体建设和科普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普嘉年华、科普讲解大赛、科普开放日、科普集市、科学论坛、科普“五进”等多种科普产品形态陆续涌现,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科普品牌,在全国范围内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挖掘和培育一批特色科普项目,助力广州地区科普高质量发展品牌化建设,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指导,广州科普联盟联合南方网、粤学习策划推出《广州科普品牌观察》系列报道,深入宣传广州科普品牌建设的特色亮点和有效经验,推动广州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争做全国科普的“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可以将其定义概括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广泛知名度和极强衍生性的作品”,其核心作用在于将品牌具象化。

  在当前的营销时代,应该没有人会否认IP的价值。2023915日,成都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科幻季活动启动仪式上,成都科普IP新形象——结合AIAR技术全新打造的全国首个科普数字形象大使“科普熊猫”正式全球首发;2024921日,在广州市全国科普日上,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精心打造的全新科普IP形象“科博士家族”正式向公众亮相。科普IP的打造在最近几年似乎有了流行的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普领域,有不少科技馆都设计了自己的IP形象及文创,不过细数下来,绝大部分要么限于用作“伴手礼”,要么只能“雪藏”在自家馆内,IP对于科普品牌的效益贡献甚微。那么,要如何充分挖掘科普IP价值,提高科普IP的渗透率,拓展科普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的IP品牌实践或许给出了一个极具参考性的答案。

  IP形象与线下场馆深度融合

  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地震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地震系统对于科普宣传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省地震部门每年都推出大量地震科普作品。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形式都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

  广东省地震局信息中心宣教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郭媛表示,“如何在众多的地震科普作品中呈现出差异性和标志性的元素,是摆在整个地震科普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21年,“稳稳震震”作为广东省地震科普馆的IP形象就此诞生。据介绍,“稳稳震震”是取自广东话“稳阵”的谐音,意思是稳妥、安全,也寓意地震工作者守护南粤大地的工作使命。从形象设计上,“震震”动感的眉毛、炙热的粉红色和有着地球内部结构的“内涵”凸显着地球躁动的个性,而“稳稳”身上稳定的眉毛、应急包和“大声公”的配套元素则给人满满的安全感。

稳稳震震”科普IP

  “稳稳震震”的形象既反映了地震作为一门严肃科学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又融入了当地生活习俗与方言特色的活泼性,完美契合了科普传播的内在规律。“我们希望能以‘稳稳震震’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形象,贯穿于原创的所有科普作品中,加深在公众心中的存在感,也能避免与同主题的科普作品出现同质化的情况。”郭媛说。

改造后的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与“稳稳震震”IP深度融合

地震成因与地震波互动体验

震时虚拟现实逃生体验

  据悉,“稳稳震震”从形象和寓意上的概念设计,都是出自广东省地震科普馆的科普团队,再交由第三方根据团队的创意和文案进行落地设计实现,“可以说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典型案例”。

  记者在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看到,该馆分为四大板块,将“稳稳震震”IP形象深度融入到各个展项中,并自主设计展项内容。2022年展馆改造完成后,形象焕然一新,光线、色调更加明亮活泼,智能化、互动性、趣味性显著提升,对于学生群体更为友好。

  资料显示,广东省地震科普馆升级改造项目在2023年获得了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省教育厅等七家单位评选的“第三届应急管理宣传作品展示类二等奖”。2024年,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的科普团队又获得了科技部、中宣部、中科协授予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稳震”出圈,打造体系化科普品牌

  推进科普事业的整体发展,需要重视品牌的打造和品牌效应的增强,融合线下科学传播和线上互联网推广,打造高品质的科普IP,延长科普品牌产业链,提升品牌价值。

  郭媛认为,要把一个科普产品或作品打造成为一个科普品牌,必须达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记忆点,在形象上可爱有亲切感,同时能贴近行业文化属性和体现地方特色;二是产品要呈现系列化;三是建成全渠道与立体化的品牌矩阵,传播的平台要多渠道,产品的形式要立体化。

  三年来,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以“稳稳震震”为载体,陆续将系列的科普宣传产品延伸到线上科普展厅、科普小程序、科普读物、科普视频、文创周边、科普活动等多个终端,形成了多平台、立体化的品牌传播矩阵。

  据数据统计,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基于“稳稳震震”IP创作的系列科普视频,通过中国应急管理、广东教育、广东科普、南粤防震减灾、央视频、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多个渠道发布,累计观看人数突破300万;同时通过广州地铁电视媒体终端、全省地震预警终端、科普活动等众多线下渠道进行播放,累计覆盖人群破亿。

  记者通过手机体验了“稳稳震震”线上地震科普展厅,发现该平台可以360度浏览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并听到每个展项的专业讲解。线上展厅还支持开启VR模式,沉浸式体验。为了强化线上互动体验,“稳稳震震”应急避震小程序也已上线,通过模拟体验六种地震应急场景,科普地震应急处置知识。

稳稳震震”应急避震小程序

  更让人惊喜的是,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还上线了整套的“稳稳震震”表情包,我们在微信聊天时就可以免费使用。这意味着,广州地区科普IP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稳稳震震”表情包已在微信上线

  “稳稳震震”科普品牌的宣传效益在全国地震系统引起广泛关注,引发全国地震科普品牌创建热潮,各省级地震部门也相继到广东省地震科普馆进行调研取经。2023年暑假期间,“稳稳震震”还作为地震系统科普品牌代表,参加了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的“炫动文创联萌,守护地震安全”地震科普品牌联展活动。

  郭媛介绍,经过几年的打造,“稳稳震震”已成为全渠道、立体化、具有鲜明广东特色的地震科普品牌,并逐步成长为广东省地震科普的标杆、引领全国地震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样本、全国地震系统转型升级的排头兵。目前,“稳稳震震”科普品牌衍生的系列产品也已具备著作权和外观专利保护。

  “未来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上持续打造‘稳稳震震’科普品牌。一是继续深挖地震科普素材与地震科技成果,运用稳稳震震的品牌效应,持续创作推出系列科普作品,丰富品牌资源池;二是加强与广州市或行业内其他科普IP的联动,打造爆款联名文创或其他科普产品,形成科普宣传合力。”郭媛说道。

  总统筹:杨诚钢

  执行统筹:骆田子

  策划/主笔:邹长森

  协调:吴晶平、罗静婷、罗婉艺

  指导单位: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出品单位:广州科普联盟、南方网、粤学习

  支持单位: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

编辑:邹长森   责任编辑:陆泽彬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