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人都说练江现在环境变好了。这次回来一看,真的是水清景美。”在揭阳练江综合整治指挥部河段,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教授许旋高兴地说。
在汕头,峡山大溪流域截污工程已顺利完工,清淤及景观提升工程正如火如荼展开,海门湾桥闸重建工程的施工现场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练江江岸视野开阔,江面干净。然而几年前,这里沿江印染企业机器轰鸣,江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散发出恶臭气味。
练江的改容换貌,是我省污水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重大决策部署,助力我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近期,省政协组织调研组,分赴广州、深圳、汕头等6市11县(市、区),视察蕉门河、茅洲河、练江、九洲江等重点河湖段,了解河湖长制落实情况,聚焦痛点、难点、堵点,分析现状问题,研究对策建议。
昔日“黑水沟” 今日“清水河”
治水成效如何?亲身感受最真切。在广州南沙区凤凰湖,昔日的大型采石坑,如今变成宽阔清澈、绿荫环绕的人工湖。蕉门河中心区蜿蜒的栈道、点缀湖边的亲水平台吸引不少市民漫步其间,倚在湖边的栏杆上,可以看到鱼儿翔游湖中。
南沙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向视察团介绍,通过水系连通、生态截洪暗沟等措施,凤凰湖湖区水质已经达到Ⅲ类标准。
“目前广州市上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中,有142条达到了不黑不臭的目标。”省水利厅厅长许永锞介绍,在全国第一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座谈会上,广州还作为先进典型作了发言。
如今游人如织的燕罗湿地公园,以前只不过是茅洲河流经塘下涌臭气熏天的沼泽地。随着水环境的改善,深圳湾吸引了大批珍稀鸟类以及白海豚、水母回归栖息。这里变得河清景美、宜居宜业,有群众自发在居民楼悬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横幅。
据了解,在2019年5月8日公布的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排名中,深圳水质改善幅度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7位,全省第1位,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河涌污染源被陆续清除,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不断实施,河湖管护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持续改善的水环境让视察团成员赞叹不已,他们纷纷表示,我省高位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行动迅速、措施有力、水环境总体稳中向好。
落实“河长制” 促进“河长治”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正是为了解决以往“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难题。“药方”是否对症?能否落到实处?成效又如何?这些都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省水污染防治“头雁”效应已然形成,主要领导戴好“河(湖)长”帽子,挑起“管护”担子,全力打通河湖管理“最后一公里”。
据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卢华友介绍,我省已设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34056名,加上村民小组设立的河段长兼巡河员,总人数超过11.8万名。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带头履行河湖治理责任;各级河长定期会商,解决治水重难点问题,河湖长制协调联动机制基本建立。
除此之外,各地还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招募民间河长、设置河道警长等多种方式,开展志愿护河行动,形成社会共同助力河长制实行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河长毕竟只是兼职,工作做得不好会对本人有影响吗?视察过程中,不少委员发出这样的疑问。“河长当不好,要背处分、丢饭碗的。”担任基层河长的湛江市麻章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副局长尹华炜解释道。据了解,自河长制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共296名河长因治水工作推进不力被问责。
“任何人都可以扫码反映问题,平台会将收集到的投诉建议,同步反馈给各河长。”卢华友介绍。“广州河长”APP、“广东智慧河长”微信公众号引起了视察团的兴趣,委员们认为,投诉建议平台的搭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治水工作的开展。
强化督导、狠抓问责,是河湖长制得以推行的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督导约826万人次;省、市、县三级河湖长巡河发现问题21133宗,落实整改问题19594宗,整改率93%。
视察“找问题” 治水“啃硬骨”
民主监督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此次省政协组织的民主监督视察团,由界别委员、相关领域的专家和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各位行家里手依靠自己的“火眼金睛”,为我省水污染治理把脉问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委员们深知,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水污染问题累积已久,要在短期内完全解决,既不科学、也不实际。由于认识层次、重视程度不同,各地在工作力度、工作成效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比如,有些城市的“大江大河”治水成效明显,但“小湖小溪”治理还有待加强,依然存在支涌、边沟边渠、小微水体周边违建整治未全面展开的问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也亟待提高。有些河湖长对所负责河湖底数不清、问题不明,履职办法不多,有的甚至连河湖长公示牌信息都不规范,水污染治理迟迟没有起色。
资金不足也是“心病”之一。治水需要大量资金,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很“阔气”。特别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财政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基层为了完成任务,在缺乏人手的情况下,只能靠“两委”干部自发拿扫把清河沟、挑垃圾。
治水是一个系统工程,视察团了解到,一些地方还存在“厂管厂、网管网、河管河”的碎片管理现象,影响治水成效;有的河段暗涵汊流多,作业安全风险大;有的城市地下管网老化、难以维护;有的企业顶风作案,偷排漏排屡禁不绝……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河湖长制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因部门职责交叉造成协调不畅的问题仍然存在。视察中委员发现,各级河长办不是专职机构,工作人员均靠抽调,许多乡村一级的河长面临缺钱少人的尴尬局面。也成了进一步做好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绊脚石”。
纷纷“出对策” 建言“促治水”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推动政策落实,是开展民主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委员们从当前治水实际出发,发挥才智,纷纷建言。大家认为,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就要进一步发挥河长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真正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广东不少沿海城市受海水涨潮倒灌影响,河流水质监测结果会有一定波动。对这些城市的水质考核,应结合潮汐时间比对,才能得到相对科学和准确的结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杨清书对完善治水考核标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于各地大力开展的河道清淤工作,省政协副秘书长杨细平认为,部分河道的淤泥含有毒有机质、重金属和病原体等多种污染物。对一些被严重污染的淤泥,一定要经过无害化处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省政协常委、人资环委主任凌锋表示赞同,认为要坚持系统治水理念,实施“厂、网、河、站、池、泥、源”全要素治理。
各地污水处理能力与污水实际排放量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应该在提升污水处理率的同时,引进新技术,提高处理质量;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群众参与,不能一边大力治理,另一边有的人依然随意丢弃……政协委员通过一条条建议,推动了我省河湖长制的落实,助力我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