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上午,2024第三届“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交流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广东省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委会联席主席、广东社会调查基地首席专家陈天祥在致辞中,全面总结了“粤有数”平台近年来在数字治理领域的探索与成就,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陈天祥发表主题演讲
陈天祥指出,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对社会治理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一背景下,“粤有数”平台致力于通过搭建跨学科协作桥梁,推动AI与公共治理的深度融合。他强调,“粤有数”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与实战实践并重的平台,更是一个传播治理新理念、赋能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聚焦广东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研究工作,“粤有数”平台5年来完成了“六个一”:建立了一支复合型的、专注数字化治理的专家团队,挖掘了一组数字化治理优秀案例,探索了“越有数”人口模型等一系列数学模型,建立了一个复合型的新技术传播矩阵,发表出版了一组新技术治理论文书籍,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党政机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新技术治理培训活动。
陈天祥(左一)为“粤有数”优秀案例颁奖
在致辞中,陈天祥详细介绍了“粤有数”平台的多项核心实践成果。通过构建跨学科“智库矩阵”,“粤有数”平台汇聚了来自公共管理、人工智能、应用数学等领域的100多位专家,打造了跨界协作的桥梁,推动了理论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平台累计评选出50余个涵盖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的数字治理优秀案例,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总结出两三百个案例,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治理经验。陈天祥还介绍了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依托中山大学政务学院MPA校友会,在2020年率先成立了新技术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这是省内高校中首个新技术智库机构,邀请到知名大数据学者、中国十大舆情专家之一、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蓝云担任中心主任。
在技术创新方面,“粤有数”开发了“越有数”人口模型2.0版,已广泛应用于基层治理,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依据。同时,平台还完成了“RCEP与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学模型框架,以科技手段赋能农业经济,实现更加高效精准的治理。此外,“粤有数”团队还提出了“AI双向赋能”理念,通过智能数据填报和资源共享减轻基层负担,同时提升服务效率与人文关怀,为基层治理注入温度。
陈天祥强调,“粤有数”始终践行“数治、智治、善治”的核心理念,通过学术研究、新媒体传播和案例推广,为数字治理注入态度与温度。他指出,“粤有数”不仅是广东数字化治理的重要品牌,也是传递“心中有数、为民有数”的初心与使命的最佳体现。
展望未来,陈天祥对“粤有数”平台的发展寄予厚望。他指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迭代,数字治理的挑战也将愈加复杂,这要求平台不断突破自我,以更具创新性的视角应对新时代的治理需求。他提议通过更加广泛的国际化合作,引入全球视野,推动“粤有数”成为连接国内外学术资源与治理经验的纽带。同时,他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这一平台,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治理生态。“粤有数”不仅是一种技术的探索,更是构建智慧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未来,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格局,助力数字中国建设,为社会治理注入更多智慧和温暖。
2024第三届“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交流会由中国体改会互联网与新经济专委会、广东数字政府研究院、广州南方学院、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广州南方学院粤空数字化传播与运营产业学院、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云宏(惠东)智算中心、清远市北江区块链研究院等单位协办。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南方学院校长汤涛,中共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崔建军,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杨中民,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肖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院长范以锦,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李志坚,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汤庸,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薛鹏,云宏信息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涂华奇,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许益锋、院长杨爱平、MP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颜海娜,广东省粤有数专委会联席主席陈天祥、执行主席蓝云,以及全国数字化治理领域顶尖专家学者、省内各地政数局和数据主管部门领导、行业领军人物与优秀企业家等近100人出席活动。
文 郭翰菁 蓝益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