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事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书籍,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而全面的治水图景,回答了水环境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有效等关键问题,揭示了协同治理下河长制的巨大潜力与深刻启发。
近期,三位业界知名学者以序或者座谈交流的方式,对该书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颜海娜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适逢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大数据分析支持决策科学化、物联网监测实现水环境监管自动化、区块链联通部门间沟通高效化、数字河流孪生提高决策水平的前沿化……数字技术及人工智能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河长制不仅实现了对水环境的实时精准监测,更能够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协同的水治理协同体系,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水环境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滨看来,颜海娜教授撰写的《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正是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显著的研究贡献。她所领导的团队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深入实地研究河长制的实施和运行,搭建了“科层驱动—社会吸纳—技术赋能”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在下篇“技术赋能:水环境‘中国之治’的支撑”中系统探讨了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河长制如何推动水环境的协同治理。与国内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相比,颜海娜教授的著作在水环境治理的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方面都有突出的创新。该书不仅深入剖析了河长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而且结合大量实地调研的数据,从层级关系、部门关系、政社关系、技术与治理的关系等角度深入分析,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为中国水环境治理的“画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志明指出:根据《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的分析,河长制是当代中国的治水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于明确治水的领导责任,搭建治水问题的互动网络,整合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资源,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等,特别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水资源的精细化治理和敏捷性治理,最终提升治水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水是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与个人和组织的利益密切相关。治水问题不仅仅是水本身的问题,即与水体质量相关的技术性问题,关键还涉及使用水的人。从历史上看,由于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因此治水问题都离不开集体行动,需要横向和纵向的协同合作。那么相对于古代的治水思想及其实践,作为当今时代协同治水的制度创新,河长制究竟还可以提供哪些方面的治理知识和实践智慧,还需要深入探索和思考。
河长制为什么能够奇迹般地解决了中国水环境治理的上述难题?河长制的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奇妙魔法?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推进河长制?这些都是令人好奇而充满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的分析,颜海娜教授的专著《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是近些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对河长制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之治”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研究和意韵深远的阐释。颜海娜教授在该书提出了一个综合分析框架,从科层驱动、社会吸纳和技术赋能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河长制所引领的“中国之治”,为发展中国特色理论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构成了河长制得以长效久治的三支柱。(通讯员 益乾 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