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视察,对广东工作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重要指示要求。一年过去了,总书记牵挂的那些事,如今怎么样了?
金秋十月,南粤大地丹桂飘香。此时,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后赴广东视察,正好一年。
一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珠海、清远、深圳、广州等地,深入企业、高校、乡村、社区进行调研。
广东人民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对广东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重要指示要求。
金风送爽又一年。总书记牵挂的那些事,如今怎么样了?
贫困户陆奕和变得爱笑了
困难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乡亲们一天不脱贫,就一天放不下心来”。2019年初,在新年贺词里,习近平总书记又再一次提到在广东清远连樟村,和贫困户陆奕和交谈脱贫之计的事情。
陆奕和是连樟村的精准扶贫贫困户。他年近五十,一家六口,父亲年迈,妻子因病致残,三个孩子尚在上学,以往靠着种田、亲戚的帮助以及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改变了这个以往在村民眼里沉默寡言、不太爱笑的人。“我要努力干活,按总书记给我指明的脱贫计,争取早日脱贫奔康,不辜负他的期望。”
现在,陆奕和变得爱笑了。他白天去山里,去蔬菜基地,晚上去参加村镇举办的培训班,学会了养鸡,种植麻竹笋、水果等,还考了电工证。
连樟村党总支部书记陆飞红介绍,随着连樟村精准扶贫政策的覆盖,村里的大棚蔬菜基地正在升级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闲置的校舍改造成了扶贫玩具车间,帮扶企业也带着扶贫产业入驻。像陆奕和这样的贫困户,现在,可以在家门口工作挣钱了。
在连樟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村里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兴办灵芝公园,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以及生态旅游,扶持贫困户发展麻笋竹生产以及种植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并帮助“一户一策”发展增收项目,促进了村民“离土不离家,进厂不离家”,打造了“造血型”的长期稳定增收项目。
连樟村四面环山、信息闭塞,仅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县级公路与外界相连。地理位置的偏远,交通不便,导致连樟村与外界的对接缺乏渠道,是连樟村一直以来的“短板”。
去年以来,连樟村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规划布局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乐广高速出入口至连江口镇区、省道382镇区至连樟村中心村段共18公里建设。同时,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健康服务中心等都在有序推进中建成,电力、通信、排水排污、供水、安防等埋地工程项目也已基本完成建设。
如今,连樟村楼房整洁、道路环村、路灯高矗、产业林立、环境优美,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连樟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2015年我家一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2018年脱了贫,现在一年收入大约有七八万元。”陆奕和说,现在家里经济条件好起来,小儿子和二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幸福生活正在向他靠近。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至2018年底,广东累计150万相对贫困人口达到了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3%以下,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来的不到4000元提高到9600多元。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梦升起的地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随后,他在视察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等地时多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要求“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今年2月,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出了全面规划。
今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同时,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形成了广东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现在,一个个大型的基建项目相继落成,一群群湾区追梦人蜂拥而至。跨过罗湖桥、蹚过深圳河、穿过横琴岛,大湾区时代的“一日生活圈”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深圳前海被来深创业者誉为“梦想升起的地方”。
在深圳的前海石公园,人们争相与“前海石”合影,记录下自己来到前海的瞬间。站在前海石旁,随处可见的挺拔棕榈和超长绿道,前海新城的发展尽收眼底。
来自香港的创业者陈升,就是在这里踏上了他的追梦之旅。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创业项目,在前海创业不到一年,他的团队就获首轮融资5000万元。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陈升感觉到,自己的事业又迎来了新的风口。
去年,在前海石旁,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了14名前海建设者和青年创业代表,其中就包括陈升。
“总书记对我们说,梦工场是圆梦的地方。他的话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陈升说,“现在,只要有香港的团队想来内地创新创业,我就会以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前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去年的广东之行,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了珠海横琴,这是总书记10年间第4次来到横琴。10年间,曾经“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荒岛创造出了发展奇迹。据了解,横琴新区启动开发近1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85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83.6亿元,年均增长68.32%。
横琴新区党委书记牛敬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横琴在国家级新区、自贸片区建设的基础上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背景下,横琴将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加强民生合作及对外开放合作,助力发挥澳门—珠海一极的引领带动作用。
民营企业迈向中国创造
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加速器产业园区,说起一年前总书记的到来,大家依然激动不已。
去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同在场的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党中央一直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点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副总裁曹庆茂说:“总书记的话,给我们这些中小企业,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据介绍,一年来,“5G工业制造联合创新中心”落户明珞创新体验中心,研发出的全新自动加工线,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3~5倍,研发的全球首台自动钻孔机器人已经走出了国门……
“过去一年里,明珞以赋能中国制造业效率提升与转型升级为使命,致力成为‘全球数字制造革命引领者’,依托创新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质变。”曹庆茂说。
改变的不止明珞装备。洁特生物、乐源数字、禾信仪器、视源电子……一大批科技型民营企业正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蓬勃兴起,已经成为广州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增长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党建工作成为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党员发展的“孵化器”。
黄埔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黄埔区通过领导挂点服务重点企业、机关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党员示范服务、“有呼必应”综合协调等具体举措,用实际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用“党建+服务”助推企业加速发展。
比如,在明珞装备公司,在生产和研发一线就有25名党员担任技术骨干,成为明珞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从默默无闻到在国际汽车装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党组织的引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功不可没。”曹庆茂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共有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718个、党员11523名,党的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实现了跨越式的提质增效。
社区治理为居民提供“定制化”服务
9月30日,由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委出品的居民原创“家园之歌”《北站社区我的家》正式发布。500多名社区居民和党员齐聚一堂,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在歌中唱出了北站社区这个大家庭的巨变,也唱出心中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北站社区,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了解社区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情况,提出社区工作要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这一年,深圳北站社区党委书记何新生感觉更忙了。
在民治街道党工委的支持指导下,北站社区党委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了社区;同时也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何新生介绍,北站社区党委牵头成立了社区党组织联席会,有效统筹31个驻社区单位和33个党组织,构建起了“社区+车站+学校+商圈”共商共治新格局,社区治理由以前“各家自扫门前雪”变成现在“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年来,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龙头的“1+N”党群服务体系,实现了党群服务区域全覆盖。今年5月,北站社区聚善空间建成开业,成为一个集慈善资源、公益服务、生态脱贫聚集,传播公益理念于一体的平台。
此外,北站社区还为社区居民提供“定制化”服务,通过开展服务需求调查,广泛征集居民服务需求,力求做到群众需要哪类服务,社区党委就想方设法满足。
现在,在北站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北站小巢”四点半学堂、琴棋书画“专属空间”、老年大学……各种各样精准化、精细化的党群服务,让社区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生活在这个社区里,我们都感到很自豪、很幸福。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之后,社区变得更好了,各种活动、项目更多了,社区党组织做了很多实事,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北站社区居住多年的白阿姨说。
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他曾在不同场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并要求要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秋日的阳光下,广州恩宁路上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骑楼熠熠生辉。近期,广州荔湾区永庆坊二期“绣花式”改造示范区(示范段、骑楼段)正式开放,聚集在广州西关的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金声电影院和广州最长最完整的骑楼等历史文化建筑群重获新生。国庆期间,这里是广州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永庆坊,谈到城市规划建设。他强调,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过去一年来,由永庆坊实践的“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微改造模式,成为全国备受瞩目的城市有机更新标杆项目。
据了解,永庆坊探索出一套“党委统领、政府主导、企业承办、社会参与”的旧城微改造新模式,用“绣花功夫”活化广州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大拆大建、推倒重建”的做法,微改造模式基于原来外轮廓不变的前提进行建筑立面更新,让“旧”和“新”充分地有机结合,让老街重新焕发生机。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暨南大学,勉励学生要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对《南方》杂志记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后,学校制定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及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一年来,暨南大学的学科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提升,文化传承创新特色凸显,人文社科研究及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开创了国际化办学工作新局面。
林如鹏介绍,在国际化办学工作中,暨南大学充分发挥侨校特色与优势,出台了《暨南大学“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积极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人才。现在,暨南大学共有“一带一路”沿线81个国家的在校留学生2716人,并与沿线35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231份合作协议,在21个国家建立了36个海外招生处。
学校制定了《暨南大学“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从课程安排、校园文化、人文景观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还推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培养计划”,华文学院承办的“中华文化大讲堂”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曾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项目负责人刘潇潇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培养计划旨在建立优良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人才储备库,搭建高水平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暨南发射塔”。
近期,暨南大学文化大讲堂第八期研习班也完成了新一轮的招生。刘潇潇说,文化大讲堂是暨大重要文化育人品牌,在研习课程中,学生可在书法、国画、古琴、射箭、汉服等14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还组织了中华文化之旅等一系列让港澳台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活动。香港学生陈童说,在暨南大学,自己近距离体验并学习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也增强了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这一年我还参加了学校的考察团,跟随着总书记的步伐,去了甘肃、延安、梁家河等多处红色文化圣地探访,感到很震撼。我们很多同学在假期回到居住地,就当起了中文老师,自发向当地群众分享传播中华文化。”陈童说,“作为在内地读书的香港青年,我们就是连接内地和香港的桥梁,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发挥自己的力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香港乃至世界各地。”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实习生/苏昉 通讯员/黄振生 刘新春 陈文举 苏运生 钟晓东 发自广州、深圳、珠海、清远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