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驶入快车道,人文湾区的价值与意义愈发引人关注。如何以建设人文湾区为契机,增进大湾区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合作,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对此撰文展开了探讨。
今年以来,陈小春、张智霖、谢天华等老牌香港明星参加内地综艺再度“翻红”,广东音乐新人伍珂玥凭借粤语怀旧经典歌曲在《中国好声音》上夺冠,“港味文化”的再度出圈为当下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将在大湾区人文共建、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暨南大学副教授郑焕钊在其评论文章中论述了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举行了颁奖典礼暨闭幕式音乐会。回首20年前,广东著名音乐家陈洪曾获得首届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廖建荣分析介绍了以陈洪为代表的广东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现代化、理论研究与音乐教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此外,本期文艺评论还包括资深报人、评论家李钟声为广东作家陈彦儒散文集《浪漫珠海——我从古代来》所作的书评,敬请垂注。
所谓“人文湾区”,就是要突出大湾区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体现出一种对新时代中国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共同体认,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共同追求,以及对新时代环境下大湾区特有的文化价值的共同创造。以何种途径去实现这一目标,是我们需要认真探索与思考的。
首先,对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应达到什么样的标杆,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目标是要创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一个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那么,人文湾区的建设就要有与大湾区整体目标相匹配的标杆,即打造一个文化创造力兴盛活跃、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水平极高、文化消费动力充足的优质文化生活圈。放眼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以金融著名,旧金山湾区是科技典范,东京湾区是工业发展的翘楚,而粤港澳大湾区则是一个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发达、不同文化相融、经济与文化创造力最强的综合性世界级城市群和优质生活圈。这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不是单一的突破,而是整体的超越和构建。理念上有了清醒认识,才能出台相应的文化建设政策,促进改革开放,促进交流互补,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要着重在湾区身份认同意识上做文章,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国家认同以及时代趋势认同。粤港澳三地有语言、文化基因和文化资源以及文化传统相通的区域优势,应大胆实践,创新思维,积极开展深度的文化相融工程,寻求文化价值上的最大公约数,建立起同创大湾区美好生活、同走民族伟大复兴路的同心圆。比如今年9月在深圳举行的“湾区升明月”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接续深圳此前开展的“大湾区购物节”,继带动大湾区物质消费交流之后,进一步拉近大湾区居民情感联系和文化血脉联系,便是一次有益探索。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将在粤港澳举行,也将是大湾区的体育文化盛事。
从这一点出发,要进一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对大湾区的文化合作应持更为开放的态度。要深挖活用岭南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文化资源的共享,在文旅融合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的优势以及南沙国际邮轮码头的便利,联合打造一体化的文化景观长廊,共同展示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着“国之大者” (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创新成果等)在粤港澳的体现和大湾区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风物,开展三地文学故事以及戏剧的共讲、共演、共享,开展凸显区域标签的文化品牌活动,在公众中进一步塑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身份认同、区域标志和文化形象。同时,要利用创新作为手段,共同打造能体现湾区身份认同的文艺品牌,例如电视剧《湾区儿女》,通过讲好湾区故事加强三地的情感纽带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开启了塑造大湾区文化形象的新局面。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互动互进,发挥穗深港澳四大城市的龙头作用,尤其要突出广州与深圳的双城驱动和枢纽的作用,将湾区人文优势在城市合作与互动的进程中尽情发挥出来。广州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深圳的科技文化、中山的孙中山文化、江门的华侨文化、佛山的武术文化、东莞的莞香文化和以制造业为特点的工业文化等与港澳文化相互联动,构建起一幅丰富多彩的人文地图。此外,珠三角城乡一体化已经较为完善和发达,未来的大湾区同样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强国路上城乡一体化的先锋和典范。
第四,要在青少年中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桥梁,让他们在文化传统、爱国强国、时代精神、复兴之路方面取得共识。目前,大湾区在高等教育方面有了合作的良好态势,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设立并招生之后,香港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澳门科技大学珠海校区都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在大学阶段,内地学生与港澳学生的交流与文化融合,有利于培养拥护“一国两制”、拥护香港澳门基本法、维护港澳稳定、建设大湾区的年轻一代。在中小学方面,粤澳两地合作编写了在澳门使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同时,可以举办大湾区中小学生“行走湾区看复兴”的研学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第五,要在国内和国际上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活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融媒体和地缘辐射优势,尤其注重向“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传播,也要充分利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让文化传播真正能深入人心。如“‘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已举办了五届,在海外华人中享有很高声誉。同时,在大湾区内也应该设立相应的文学和文艺奖项,吸引海内外的文艺人士广泛参加,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大鹏一日同风起,湾区扬帆正当时。只要聚集湾区力量,发挥湾区智慧,人文湾区就一定能标显出来,成为新时代文化的领头羊,为文化强国的建设作出表率。
(作者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