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 王泽琦 陈司悦 何雅柔)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于近日发布,《纲要》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为粤港澳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省科学院作为国内一流的省级科学院,一直为广东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对于新出台的《纲要》,广东省科学院将如何发力,为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为此,南方新闻网联合南方双创汇对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廖兵进行了独家专访。
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廖兵接受南方网、南方双创汇专访
以《纲要》为指引谱写发展新篇章
记者:《纲要》的出台对省科学院开年的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省科学院在《纲要》实施过程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廖兵:《纲要》其中一点就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利用粤港澳三地区域优势开展协同创新,这对省科学院提出了新要求。广东省科学院作为一个省属研究机构,承担了聚焦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公益性责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省科学院必须要发挥并聚集港澳的创新的资源要素和优势,对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高省科学院的自身创新能力,成为国内一流科研机构,才能起到集聚港澳创新要素的功能。所以第一个要求就是要通过学科、人才队伍和科技平台的建设提升自身的整体创新能力;第二就是必须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我们在前沿性、原创性方面科技创新的能力,达到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形成具有战略支撑的科技力量。
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记者:《纲要》中提到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省科学院在人才、信息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优势,那如何探索这方面创新要素流动和区域融通?
廖兵:区域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如何发挥粤港澳三地各自的优势。省科学院立足于广东,对广东的产业有深入的了解和长期的合作基础,知道本土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什么。港澳具有国际性的区位优势,对接国际前沿科技领域,与国际一流的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程度比较高。三方通过开放式的合作,可以共同地提升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水平。
记者:《纲要》中提到鼓励科研机构参与大湾区科技创新活动和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举办科技创新活动。省科学院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计划?
廖兵:我们一直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去年开始就定期开展中英创新论坛,和发达国家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创新。另外我们还有具体的以项目和机构方式开展的国际合作,2010年我们和乌克兰科学院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建立了国家首家成建制合作的研究机构——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最近我们又和德国的法兰克福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共建中德装备制造检测评估研究机构,还有和英国共同打造中英装备制造研究院。下一步我们计划和港澳及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包括的在港澳建立离岸科技中心,或者把港澳创新资源引到广东省,在广东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或平台。
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记者: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省科学院准备怎样与企业、高校一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廖兵:省委省政府对省科学院有三个目标,其中一个就是希望省科学院成为一个产学研深度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组织载体,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把创新成果和模式加速产业化。我们近期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产业集群的布局,和每个产业对技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和地方政府筹备、建设广东省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比如我们和佛山市政府建立了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针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打造了专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我们还建设了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的公共研发平台,打造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
记者:在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方面,同样作为科研机构,您认为哪些政策上的支持是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更迫切需要的?
廖兵:省委省政府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已经出台了比较齐全的优惠政策,比方说现在国内的科研经费可以鼓励港澳科研机构申请,这样就可以把创新要素凝聚起来。还有一些关于粤港澳三地人才流动的配套政策,以及人才保障政策都已经出台。关键是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怎么充分地利用政府颁布的政策,把粤港澳三地的创新要素汇集起来。这就要在实际的推动过程中,进一步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