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U型公路到老青岛的一面墙,暑假旅游火热,为各地网红景观添了一把火。
作为拍照不可或缺的“网红墙”,广州不止一处。从农讲所红墙到培正路斜坡墙,从岭南古镇的蚝壳墙到城市转角处的涂鸦墙,经过年轻人的再发现、社交媒体的发酵,新晋打卡背景,成为观察广州特色建筑和流行趋势的绝佳窗口。
不是每一面墙都能成为网红。作为城市微改造有效的“触媒”,微景观如何才能真正激发特色街区的活力?广州网红墙为何这样红?
被打卡的墙
中山四路上,你或许曾与农讲所的红色围墙擦肩而过,但未必知道,这面红墙已有650岁高龄。农讲所前身是明朝番禺学宫,因1926年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得名。
就是这么古老而严肃的农讲所,在社交流量时代火了一把。
“广州闹市也能拍出故宫红墙style!”在豆瓣、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随手能搜索到相关推荐帖。小红书用户Ada说:“实习这么久,去了广州很多地方,我发觉农讲所红墙真的很适合拍照”。像yuyinyan一样,很多女孩喜欢穿上学生装到农讲所打卡。随意倚靠红墙,抬头看看瓦顶的蓝天,或拍出拱门深深,满屏清新古典范儿。
“培正路上的墙,应该是广州第一网红墙吧!”在新河浦小洋楼里办公的方斐,对门口的风景不吝推荐。“这是一条不长的斜坡道路,顶端是培正中学,一头连接广州七中。全程不过几百米,已成了东山口打卡的地标性景观了。”庭院设计师九鸟最近搬离住了几年的新河浦,然而培正路的墙让他难忘。
培正中学外围,百年红墙顶着绿瓦,每片瓦当都烧制出“培正”字样;九鸟提到的斜坡路,沿途是米黄色墙面配白窗棂,斜坡营造出绝佳的纵深感;恤孤院路上的文艺小店,水泥墙刷几个美术字、种几串蔓延的绿萝,又是一道清新的风景。周末漫步新河浦,无论红墙、黄墙、水泥墙,只要有空位闪现,秒被年轻人、准新人占领。一番凹造型后,找咖啡店坐下发个朋友圈,等待点赞涌来。
“广州的蚝壳墙,就是最传统的网红墙。”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规划师李珏关注“微景观”,常带着职业习惯到广州周边网红地打卡。在岭南印象园、番禺大岭村和沙湾古镇,李珏留意到大量极具珠三角特色的蚝壳墙,备受游客青睐。
还有涂鸦墙。沙湾古镇的“骑车小姐弟”、北京路口的巨幅海洋3D画,大量散落、隐藏在街头巷尾甚至废弃的即兴涂鸦,处处张扬着城市的个性。成为网红,可能只差一次“触发”。
“网红墙不是一种贬义。”李珏认为,通过相对低廉的成本,网红墙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触媒,是非常值得鼓励的街区微改造手段。
墙与城的对话
你在网红墙前拍照,她和他在墙的对面看你。
早晨到入夜,无论雨天晴天,在青岛鱼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网红墙前,不分年龄的人们礼貌地排队,只为轮流站到“鱼山路”的白色路牌下,用影像书写到此一游。
这面网红墙,准确来说是青岛美术馆围墙的一个转角位。站在十字路口的对面望来,打卡人群的流动自成风景,作为背景的墙也生动起来。
广州东山口人行隧道里,一面“时光墙”蜿蜒千余米,25栋东山洋房和街区生活场景次第呈现,引领行人穿梭东山旧时光。
去年底隧道亮相当天,有母亲带着孩子走过,孩子忍不住踮起脚尖,和墙上广九火车里的乘客打招呼;有老居民在墙前流连,拿着老花镜把熟悉的场景看了又看。
东山口隧道堪称广州“最复杂隧道口”:地面7组机动车道与空中6车道高架桥交错,以路口为中心连接6个不同往来方向。但过去多年,这条隧道却因其复杂曲折及混乱的设计而受到诟病。
去年,越秀区商务局在推进“东山印象”品牌建设中,发现缺少一个展现新河浦街区整体风貌历史的载体。于是,东山口隧道进入了他们的视线。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将视觉设计和隧道改造二合为一,让原本围蔽昏暗的人行隧道升级为更宽敞、更贴近居民生活的公共社区和艺术空间。
就在东山口隧道上方,农林下路的一座大楼里,一个长方形盒状建筑别有洞天。它的外墙由各款废旧窗户砌成,桌边景物映在盒身窗玻璃的眼眸里。这是一个小型建筑艺术品,取名“无界的墙”。三年来,它红遍年轻人社群。
“无界的墙”所在位置是一家社区艺术机构——扉美术馆。美术馆的一墙之隔,有个老式菜场。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何志森为菜市场30多名摊贩拍下了一组“手”的照片,冲洗、装裱,成为“无界的墙”上一部分。
作品布展那天早晨,一个海鲜档的阿姨试探着,走进了“无界的墙”。何志森记得,到下午二时许,所有摊贩都过来了,这是他们一天里难得的休息时间。“刻满伤痕的手、弯曲变形的手、泡得发白的手……摄影作品里的每双手,都有一个故事。”这一次“无界的墙”布展实践,通过和社区、和人的交流,产生了超越颜值和流量的意义。
流量新入口
青岛人小荼在广州生活多年,她没有去鱼山路网红墙打过卡。但是,荟萃着康有为、童第周、梁实秋等文化名人故居的鱼山路街区,是小荼爱逛的路。在这里,依随山坡起伏的欧式房屋被大海蓝天映衬,咖啡馆、杂货铺、书店如珍珠随处散落,多元业态开枝散叶。这些,正是网红墙的活力之源。
“不是每一面墙都能成为网红。”在李珏看来,网红墙并不靠人为设计出来,它植根于街区的面貌与底蕴。一面网红墙的炼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新河浦街区的“网红墙群”反映了这一点。2000年广州市政府便将新河浦地区纳入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并于2006完成了保护规划编制。城市拆建大潮中,在规划部门、建筑设计专家、民间力量的共同缔造下,地处老城中心的新河浦得以保持完好的历史风貌。去年,它更获得了亚洲都市景观大奖。
85后阿辉从小住在农讲所附近,目睹了农讲所围墙的走红。除了打卡,阿辉认为,近年来政府重视整体修缮规划,市民对文物保护、红色教育兴趣增强,是农讲所自带流量的深层因素。
以“结合城市微改造,按照文保规划要求,恢复农讲所本来的生态状况”为思路,2016年来,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启动了农讲所周边多个微改造项目,其中大塘街豪贤社区微改造、农讲所片区两个已经完工。下一步,将争取进一步改善景点周边城市环境,使红色景点背后的故事能充分展示。
由广外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学生的灵感点亮,东山口隧道还原了一段广九铁路场景,成为时光墙的精彩一笔。在隧道设计项目中,广外学生和专业建筑师组成工作营,通过采访社区居民,发现广九铁路是非常重要的一段东山记忆。“隧道正位于昔日东山口铁路闸口旧址,后来铁路拆除,年轻人都对这段历史不了解。”一位成员说,希望借改造挖掘流逝的历史,传承东山文化记忆。
“新活力的创造者主力军应该是年轻人,他们有创意有激情,应该不止是吸引他们到老城区来,更需要他们参与到创造活力的工作中去。”李珏说,这个过程也要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通过规划管理者和设计师的适当引导,避免设计成果变成破坏城市风貌的反面教材。
“一个市政人行隧道,不单连接了城市空间,还连接了时间、代际、文化。”既是新河浦“居民”、也是东山口隧道时光墙设计团队负责人的方斐说。同样,一面墙或者一扇窗,经过街区的培育、年轻人的发掘、媒体的发酵,就有潜力成为老街区新活力的触发点。
网红墙吸引游客打卡,无形中承载着青春纪念册的角色,成为城市名片。网红墙成名背后,是城市品牌价值的释放。去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文旅荟萃·乐享广州”网红打卡地活动,计划打造100个花城网红旅游目的地,即是对这种微型地标品牌价值的深刻认识。
从网红墙、超级文和友到小蛮腰,自发成型的微型地标、商业化运作的景观符号和政府推动的网红打卡地交相辉映,构建出广州这座丰满的、有情调的超大城市。它们成为不同于文字影音的新媒介,持续吸引着年轻人。从城市发展逻辑来看,“网红城市”更能吐故纳新,一直“红”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 黎詠芝 朱紫强 莫依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