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机器换人” 如何迈过三道坎

2015-10-28 12:00 来源:南方网

  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浇注车间内,机械手代替人工浇筑铝液,通过机器换人实现减员增值。

  近年来,企业用工成本日益上涨,如何破解困局?温州掀起了“机器换人”的高潮。

  去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覆盖面达到2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个点,居全省前列。今年我市进一步加速步伐,将实施500项“机器换人”。

  随着“机器换人”持续深入,不少企业尝到了甜头,但也逐渐意识到,事情远非“一换了之”那般简单。

  换机器,也要换管理

  走进东蒙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不见了黑压压的工作人员,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工人轻点机台上电脑操作平面轻松完成作业。

  实现减人增效的,是企业引进的全自动的模板机。工人只要把面料放进机器,机器就会自动进行裁剪,而另一端,自动填充羽绒的机器,也是“机器换人”的一大亮点。

  尝到甜头后,公司专注于高端服装装备行业的研发生产,拓展企业产业链。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在较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模板自动缝纫机、模板切割机、柔性差动送料机等数款新型设备。从此,东蒙迈出“自主装备创新”和“减员增效”齐头并进的大步子。

  但是,这并不代表东蒙在机器换人的道路走得多么顺坦。生产线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反馈,常延误解决设备问题的时间,影响设备生产效率,这些都曾是东蒙尝过的“苦头”。

  通过对“机器换人”经验的总结,他们发现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员工技能水平已无法满足自动化生产要求。于是,公司对症下药,在引进机器人生产线中,从一开始就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软件”,与生产线的硬件进行同步规划。

  “并不是说引进一条先进流水线,引进几个程序化的机器人就实现了机器换人。”市经信委投资与规划处处长曹启蒙说,无论是设备购买时的选择,还是购买后的调试、使用和日常维护,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否则,没有充分掌握职业技能的技术人才,仅仅只是购买几台机器,所谓“机器换人”也只不过是表面罢了。

  “机器很关键,但人是核心。”曹启蒙说企业不能止步于引进设备、换掉工人,如何把先进的生产技术纳入到整套的生产管理体系中去,最终实现生产智能化、决策科学化,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是‘机器换人’的应有之义。”

  改设备,也是机器换人

  “机器换人”需要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动则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这对许多企业来言,是笔不小的负担,不少企业望而生畏。

  曹启蒙说,很多企业认为机器换人就是引进机器人,这是认识误区。“其实机器换人只是一种提法,本质是技改,并非只有引进设备一条路。”用温州市赐方安全印务公司公司负责人的话说,技改有时比引进来得更实惠。

  “我们的做法主要是自己进行技改,这样既减少了购买成本,也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的需要。”该公司技术员一边讲解一边给记者展示他们的“科技成品”。

  那是一台配页机,原本只有单片的操作台,一天一个班次的员工可以生产30万套,经过改造,如今已成了“双片”,生产效率翻倍。

  另外,该公司还研制出了一套“在线监控系统”,将原本由人工监测全部改成电脑监控,精准快速。“如果是去市场上购买带有电子监控系统的生产线,每套成本大约是60万元,我们自己研发成本大大小于这个数据。”该公司一位技术员说道。

  对企业来说,购买新设备是一笔很大开支,而对现有装备进行优化提升,具有投资小、效益好、回报快的特点。尤其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我市,通过改造提升装备水平更具现实意义。

  在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改和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传统的生产流水线实现了智能自动控制、数字化、可视化,产能增加了一倍,原来每条生产线需生产员工105人,通过改项目后,现在每条生产线仅需74人,产线所需人员减少了近30%。

  不仅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技改,不少企业开始恋上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大数据应用。据调查发现,在我市一些轴承生产线上,通过工业设备“物联网”,所需工人从28人减少到二三人,生产周期从9天减少到30分钟。“‘机器换人’的最高境界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这是一个趋势。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曹启蒙说道。

  换设备,先换观念

  不可否认,机器换人实现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的转变,带来的是用工结构调整,对普通工人的需求相对减少,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较快加大。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坦言,机器换人并非涉及全部企业、所有工序,有不少环节是机器做不了的。温州还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机器换人还很遥远。

  温州以诺鞋业负责人向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一条生产线上需员工15人,一年工资5万元,加起来就是75万。如果引进一台价值500万的新设备,首先是折旧费问题,目前一台工业设备普遍寿命在10年,摊到每年的折旧费就是50万。再说银行利息,以0.7%的利息计算,这样下来一年利息就是35万,加上员工2人,费用加起来有95万。如此,还不如用人工来得划算。

  龙湾一家小型电子企业主说:“现在生产还是更多依赖人工,不是不想引进自动化,而是成本实在太高,一个车间配套下来将近百万元,想都不要想。”

  外需减少、成本上升等对我市“机器换人”的影响不可回避。温州大学吴玉宗教授分析,对机器换人,规模较大的企业较乐意,而中小企业较犹豫,一是投资较多,二是订单不稳定,机器换人成本回收可能需要3-5年,他们担心一旦投入,遇到订单不足、产能闲置等问题,转产时这些先进的设备会成为负担。

  他相信,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已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企业会认识到,不是换不换的问题,而是到了必须得换的时候。

  比硬件投入难度更大的是软件投入。曹启蒙说,很多小微企业本身缺少技术部门及人员,难以自主开发新工艺、新设备,这就需要装备研发制造等相关技术支持。问题在于,每家企业产品不同,会带来个性化的设备需求,软、硬件的研发和维护成本就更高,而小微企业这方面的承受能力就很弱。

  基于此,我市于去年成立机器换人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各行业机器换人专家服务指导组,实行一对一服务,为企业机器换人过程中提供技术服务,取消企业的后顾之忧。(来源:温州日报)

编辑:彭晓枫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